1、 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地质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地质构造的动力学特征。 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 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 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时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 成因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其发育的地质条件。 具体包括: 1、最基本的方法:野外观察、地质填图、编制有关图件、构造要素测量等。——最传统、最有效,但有局限性。 2、室内研究:借助手段:如显微镜、电镜、计算机等。 3、物探技术:如钻探、坑探、地震、遥感技术(航片、卫片)等。——更深更广。 4、模拟实验:(利用相似原理) 利用泥巴、石蜡、沥青等,按一定比例作成各种试件,设置一定边界条件,施加一定的力观察其变形方式、应力分布等特征,和实际情况相比较。 应注意:自然界受多种可变因素影响,与实验条件存在差异,不可能完全模拟。 5、历史分析:主要据地层间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各种构造成因联系和交接、叠加关系,并结合沉积岩相、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资料、同位素年龄资料,综合分析,以了解构造形成时代和发育顺序,恢复构造发育历史。 2.从构造地质研究发展史谈当今的地壳构造观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本世纪六十年代前,第二阶段为六十年代至今。两个阶段的地质学家对地壳构造的形成和地壳运动的规律有截然不同的认识。 1)、六十年代以前的地壳构造观(传统或经典的地球构造观) 19 世纪中到后半叶,美国学者J.Hall(1859)和J.D.Dana(1883)根据他们对世界著名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的研究,提出了垄断地质学界近一个世纪的槽台学说,在这个学说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地壳运动的方式是以升降运动为主,由此而给人们的印象是,地壳构造是由于升降运动引起的"一刀一刀向下切"的陡倾断层为主。 2)、六十年代至今的地壳构造观(现代构造观) 认为 地壳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不同的构造向下要终止在不同的近于水平的软弱面上。从而引出:地球的圈层构造、薄皮构造的概念。 20 世纪初(A.J。 Wegener, 1912《大陆的生成》, 1915《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六十年代初(H。 H。 Hess, Dietz, 1961)海底扩张的提出 六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