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初筛试验及其生物学假阳性反应 尹建奇 河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石家庄 050051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心磷脂的抗体,又称反应素。在体外,用心磷脂(cardiolipin)作为抗原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的抗体,称为梅毒血清反应素试验,即梅毒血清初筛试验。目前常用的梅毒血清初筛试验主要有性病研究实验室(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 VDRL)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circle card test , RP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nheated serum reagin test ,USR)、甲苯胺红试验(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 ,TRUST)。由于它们所用的心磷脂抗原不是梅毒螺旋体本身或其菌体成分,所以也称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梅毒血清初筛试验检测梅毒敏感性高,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可发生假阳性。梅毒治疗以后,梅毒血清反应素试验滴度下降,直至阴转,因而可以作为监测病情和观察疗效的指标。 1抗心磷脂抗体的概况 1.1梅毒感染中抗心磷脂抗体的产生机理 对于梅毒感染中抗心磷脂抗体的产生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1]。 1942年,Mary从牛心组织中分离纯化出一种能与梅毒患者血清发生反应的抗原,证实这种抗原为一种带阴电荷的磷脂,因此将其命名为心磷脂。心磷脂属于甘油磷脂,化学名为二磷脂酞甘油,是由 2分子磷脂酸和 1分子甘油结合而成,是脂质中唯一具有抗原性的磷脂。心磷脂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线粒体内膜上。长期以来,一直推测梅毒螺旋体感染后,造成宿主组织细胞的破坏,宿主细胞的线粒体膜释放出心磷脂,刺激机体产生抗心磷脂抗体[2]。但并不知道这种抗原性心磷脂究竟来源于人体哪种或哪些组织和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梅毒螺旋体菌体细胞溶解物中含有大量心磷脂,菌体外膜中亦含有少量心磷脂,因此认为梅毒感染中的抗原心磷脂亦有可能是由梅毒螺旋体本身释放的[3]。 1.2抗心磷脂抗体在梅毒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 抗心磷脂抗体在梅毒发病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至今尚未完全阐明。Borkhardt等[4]将活的梅毒螺旋体先与抗心磷脂抗体一起孵化,然后再与抗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孵化,结果发现抗心磷脂抗体能降低梅毒螺旋体荧光抗体吸附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 absorption test, FTA-ABS)和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trepomema pallidum im-mobilitation test ,TPI)的效价,提示抗心磷脂抗体的产生可能是梅毒螺旋体的一种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