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公开课课堂实录课前准备调动学生上网或查阅资料搜集咏月的诗词。课件设计亲自动手制作《花好月圆》的。走近苏轼资源共享(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设计品读朗诵板块(每一板块都有不同的音乐及鼓励语)。设计品析赏析板块(每一板块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赏析水平)。赏月吟诗展示板块(学生展示搜集的咏月诗词)。心意坊展示今人如何借月传情达意。教学目的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诵,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教学重点朗诵本词并学会通过想像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教学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教学方法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自主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花好月圆夜》。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又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豪放;既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又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那么又逢月圆夜,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宋代胡仔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二、走近苏轼资源共享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要做到“知其人”,然后“了其事,感其情”,让我们走近苏轼,了解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才比天高命运多舛。有抱负的政治家,希望被朝廷重用,渴望有所作为。作品(以前学过的文章)。如《记承天寺夜游》(乐观旷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豪放派。(豪放派要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婉约派要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贬密州政治失意,与苏辙六年未见。正值中秋夜,面对皓月当空,苏轼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为求自我解脱,举杯销愁,并作此词。三、品析(开展阅读对话。)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