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氘(DF)和氧化碘(COIL)是目前激光武器化应用的两种典型激光器。 HF(DF)激光器:氟化氘(DF)激光器波长 3.5~4.2µm 之间运作。输出约有 25 条谱线。可实现数兆瓦的输出。美国研制的 DF 化学激光武器,其输出功率达到 2.2MW,达到了迄今为止激光武器级别中的最高水平,1997 年,美国曾用 DF 激光炮两次击中在轨道上运行的废弃卫星; 2.COIL 激光器: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化学氧碘激光器以波长 λ=l.3 15µm 运作,很容易在大气中或光纤中传输。具有高达40%的能量转换效率。在 1977 年开始开发,这种高能激光器以连续方式运作,已经发展成军事应用和现在工业应用的高级状态。它已经由于其机载激光器(ABL)作战能力而众所周知,它被放置在波音747飞机上用于以兆瓦的功率追踪和破坏导弹。它已成功地以 31 英里(50 公里)的距离追踪。 2010.6.30 简介 这类激光器大部分以分子跃迁方式工作,典型波长范围为近红外到中红外谱区。最主要的有氟化氢(HF)和氟化氘(DF)两种装置。前者可以在 2.6~3.3微米之间输出 15条以上的谱线;后者则约有 25条谱线处于3.5~4.2微米之间。这两种器件目前均可实现数兆瓦的输出[1]。其他化学分子激光器包括波长为 4.0~4.7微米的溴化氢(HBr)激光器,波长 4.9~5.8微米的一氧化碳(CO)激光器等。 迄今唯一已知的利用电子跃迁的化学激光器是氧碘激光器,它具有高达 40%的能量转换效率,而其 1.3微米的输出波长则很容易在大气中或光纤中传输。 工作方式 化学激光器有脉冲和连续两种工作方式。脉冲装置首先于1965年发明,连续器件则于4年后问世。其中氟化氢和氟化氘激光器由于可以获得非常高的连续功率输出,其潜在军事应用很快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星球大战”计划的推动下,美国于80年代中期以 3.8微米波长、2.2兆瓦功率的氟化氘激光器为基础,研制出“中红外先进化学激光装置”,在战略防御倡议局 1988年提交国会的报告中,称其为当时“自由世界能量最大的高能激光系统”。而氧碘激光器则在材料加工中得到应用,并可望用于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化学激光器最近的发展方向包括以数十兆瓦为目标进一步增加连续器件的输出功率;努力提高氟化氢激光的光束质量和亮度;并探索由氟化氢激光器获得1.3微米左右短波长输出的可能性。 纯化学型 这种运转方式要比上述的原子态激励型更为先进和实用。其特点是不需要外界各种能源,完全靠体系本身的化学反应自由能,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