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是从幼儿园到正规学校教育的过渡期,很多习惯需要养成,科学教师利用学生的较大可塑性,正好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一、思维特点一年级学生正对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初步的看法,他们擅长于识别物体的特点、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能很快并很容易地掌握任何一个物体所固有的特征。一年级学生所能做的有:认识和列举多种多样的物体、识别和描述所有物体的基本特征、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观察、比较是科学归纳概括之前常常需要进行的研究活动,通过这些初步的搜集资料式的研究,才能为得出科学结论做好辅垫。一年级的科学探究活动只能是初级的科学研究活动,观察、比较又是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的科学思维方式。因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科学思维过程是观察、比较。一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能在观察、比较物体的过程中掌握物体的固有属性,但却不容易抽象出规律,如果要进行归纳意识的训练,需要用很简单的材料,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花费专堂课的时间进行研究,不能在课堂上附加其他无关内容。案例《各种各样的笔》教学目的是发现铅笔上 B、H 数值的不同与铅笔书写深重的关系。是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第一次听课时。仅一两个学生在表达中表现出了他们的发现,其他同学没有很好理解。课后问他们:“你们难道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问:“什么是规律?”第二次听此课,学生最后成功发现了铅笔上 B 和 H 的规律。产生两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的设计,第二个课教师准备了课件、大量的学习材料、提供了较充足的时间。第一个课是常规上课,仅用了学具提供的学习材料、课上还了解了水彩笔。第二个原因是学生不同,第二个课用的学生是城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第一个课用的学生是郊区的一般家庭学生。另外,笔者曾有意买了深浅差别较大的铅笔做为礼物送给一个刚上学的孩子,试图引导他发现 B、H 上面数字的规律,但没有成功。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一年级学生运用观察、比较能获取很多内容,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物体,所有物体(如动物)都具有可以识别的特征,可以根据物体(如动物)的特征来对其进行比较。因而一年级运用观察、比较的思维方法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一年级一般特点强调五种感官的的运用训练。在比较相同与不同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分类,思维跳跃性不是很大,可以在一年级进行简单分类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