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起源和发展 发表时间:2009-06-10 16:22:53 汉族的形成:汉代,华夏族与边缘蛮夷融合成汉族,汉族形成(从此绵延至今)。隋朝时,鲜卑族融入了北方汉族,形成北方新汉族。北方新汉族与汉代汉族文化上、血缘上一脉相承,没有太大差别。无论种族、语言,北南文化线以北的北方人较南方人对古代汉人的继承程度更大。 汉族的形成和演变大致可归纳为: 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原始汉语部族——华夏族——汉族——隋唐汉族——当代汉族 黄种人的迁移和融合: 鉴于广大的东亚原始人已经在先前的冰期(距今7万年,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中全部死光,一部分黄人奔向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占据中国南部、进而渡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亚-南岛、百越(壮侗或泰老)部落,为南亚人种。另一部分黄人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形成阿尔泰部落,其中游牧在河套和黄土高原的为突厥群,游牧在河北平原为蒙古群,游牧在环渤海和朝鲜半岛的为通古斯群,均为北亚人种。 百越的演变和东夷的形成: 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进,其中的三苗部落占领河南平原,其余部落与通古斯融合为新的民族(东夷),韩民族就是东夷的一支;一部分通古斯部落不甘与百越并处,逃往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演变为鄂温克、肃慎民族。通古斯民族和东夷还进一步迁到日本征服当地的南岛群成为统治阶级。 原始汉语部族的形成: 突厥群同化了后来东迁到突厥游牧区的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然后随着突厥族群的西迁中亚,他们与当地的晚于吐火罗人到来的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也发生融合。一部分黄种人在与印欧语系相处多年后,决意离开中亚,向东进入昆仑山,形成汉藏部落,汉藏部落进而向东迁移散布河西走廊、湟水流域、渭河上游。汉藏部落的藏缅族群居住在湟水流域、昆仑山、河西走廊,而原始汉语部族居住在甘肃天水、陕西宝鸡一带,原始汉藏部落属于远东人种。藏缅族群逐渐南迁,其中羌人、藏人分布在甘肃、青藏、新疆,蜀人、氐人、巴人分布在四川。 (2): 华夏族的形成: 原始汉语部族后来继续向东迁移,逐渐散布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在这里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前仰韶文化。原始汉人与原始东夷经过多年的征战和文化交融,形成了太昊(伏羲氏)文化。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与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为黄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认同的人文始祖。公元前 30世纪,原始汉人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生产的阶段,首领称神农氏。神农氏文化也是原始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