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多姿多彩的客家艺术 赣南多姿多彩的客家艺术 赣南蕴藏着丰富的客家艺术资源,研究并发掘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 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宁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远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3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筒;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两大类。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日肖妹子》、《补皮鞋 》、《钓虫另》、《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如今,赣南采茶戏正焕发新的青春。 东河戏,是诞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在“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雏形。清代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其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代表剧目有《雷峰塔》等。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瓒》、《送郎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3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3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3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