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 1.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2.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 3. 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出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的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4. 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5. 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从低位营养级到高位营养级逐级增大的现象。 6. 生物活性点位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7. 生物的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8. 生物屏蔽(隔离)作用:生物将污染物运输到体内特定部位,使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活性靶分子隔离. 9. 解毒作用:有毒物质通过机体内酶促反应,可以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物质,或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而利于排出体外。 10. 前适应:生物在没有接受污染以前具有的性状特征在污染环境中也是适应的现象。 11. 生态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生物,在进入到正常环境中时,它的竞争力降低;同时,还可能伴随有对温度、水分、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下降。 12. 生理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植物,在某些生理性能上低于正常植物。 13. 进化代价-对污染适应很好的植物在其他环境中进化发展的灵活度降低,以至于可能失去适应其它环境的可能性。 14.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5. 污水灌溉:一般指使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草地。分类--纯污水灌溉、清污混灌、间歇污水灌溉 16. 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的正常的氧气交换,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17. 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除去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18. 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质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19. 土壤容量:土壤对污染物的最大承受能力或负荷量。 20. 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