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效率和斗志的民营钢铁生产商,沙钢是否具有成为世界级钢铁巨头的基因?沈文荣会不会成为中国未来的拉克希米·米塔尔? 对民营钢铁企业沙钢来说,过去 30 年来,它一直以“鲶鱼”的方式生存在一个强敌环伺的竞争环境里,就在离它所在的张家港不足 200 公里的上海港,雄踞着中国最大的国有钢铁集团——宝钢集团。而沙钢正是在国有公司和跨国资本的双重压力下,凭借着惊人的成本控制能力与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从一个 45 万元起家的钢铁作坊顽强成长为一家年销售收入 405 亿元人民币的民营钢铁公司,也是中国排名第五的钢铁企业,规模仅次于联想的第二大民营企业。 但现在,游戏规则变化了,规模变得和速度、效率同样重要,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密不可分。新世纪以来,全球钢铁业进入了历史上又一个并购的黄金时代,就像是19 世纪末安德鲁·卡耐基和JP 摩根掀起的钢铁业重组高潮一样让人激动人心。代表人物是印度的拉克希米·米塔尔。自 2000 年以来,他在全球范围内指挥了一系列收购,使米塔尔钢铁公司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在米塔尔身后,是日本、美国、欧洲、俄罗斯的诸多追随者。 在中国,从 2005 年开始,并购重组也逐渐成为钢铁业的最强音。就在沙钢收购淮钢前后,在地方政府“看得见的手”安排之下,山东的莱钢集团可能将与济钢合并,规模超过之前以同样方式“走到一起”的鞍钢与本钢,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钢企合并案。此外,在华北,唐钢与宣钢、承钢联合;在华中,武钢与鄂钢、柳钢联合。而中国最大的钢铁集团宝钢,更在二级市场上频频举牌 G 邯钢,购入马钢、八钢、济钢、莱钢、酒钢、南钢、安阳钢铁和G 广钢数量不等的股票,尽管宣称是理财的需要,但仍然给业界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沙钢原本已经伸手触及的天花板,又再次升高了许多。沙钢会加入国际钢铁巨头“大胃王”的竞赛吗?创造了中国最高产钢效率的沙钢,其低成本扩张模式能否像“米塔尔”一样向外复制?在中国钢铁业的独特生态环境中,能否诞生一个像拉克希米·米塔尔一样的国际钢铁大亨? 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7 月中旬的张家港,本应已经过去的梅雨季节甩了一个尾巴,为溽热的天气注入一丝凉爽。60 岁的沈文荣心情惬意中透着紧张,这是沙钢集团斥资 2.5 亿美元收购淮阴钢铁集团后的第一次董事局会议,将对淮钢26.15%的国有股转让达成最后的协议,而之前关于淮钢64.4%的社会法人股收购已经谈妥。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