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课题 2 溶解度(第 2 课时)教案包二十五中祁琰2014 年 10 月 19 日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2•教材地位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2•学生知识储备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教学法设计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怎样比较食盐和蔗糖哪一个更易溶于水?",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再连续提出追问,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打开冰镇可乐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2•学习方法引导式:学生通过思考问题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课时建议:1 课时★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固体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2)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