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北大、清华法学院青年学者沙龙启动仪式暨第一期主题沙龙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青年学者沙龙启动仪式暨第一期主题沙龙9月28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会议室成功举行。作为三个法学院签署的战略合作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大、北大、清华法学院青年学者沙龙酝酿已久,在三个法学院共同努力与各学科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下,启动仪式和首期主题沙龙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院长在讲话指出,这是三所法学院战略合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学术交流,分享学术成果。不是一般性的学术交流。三所法学院各自的学术传统与学术特点也需要通过这种学术碰撞与学术交流而成为一种可供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的公共资源。韩院长最后对主题沙龙的学术性、制度化、规范化提出了要求和具体建议。北京大学法学院潘剑锋书记对人大法学院精心组织,并开启了沙龙合作计划的序幕表示感谢,也特别提到这样一种年轻学者的学术沙龙对于提升法学院的学术实力,展现研究水平具有特殊的意义。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振民院长首先肯定了青年学者沙龙对于青年学者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尤其提出了思考中国法治的重大、疑难问题应该是沙龙的价值导向,以此实现三所法学院的社会责任。朱景文教授则回顾了三所法学院悠久的学术互动与交流的传统,并指出正是这种学术传统的积淀成就了很多学者学术创造力和思考力的提升。院长们和前辈学者的致辞体现出对青年学者的殷切期待与关爱,也都对于三所法学院通过以学术为平台,以当下中国政法秩序中的深层次问题为焦点,深度进行学术合作并在此基础上贡献有学术解释力的智识方案,实现精英法学院“以知识投入社会”的责任。启动仪式最后,三所法学与院长共同为主题沙龙定制的主题标牌揭幕,正式了拉开了主题沙龙的序幕。首期主题沙龙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法学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尤陈俊老师主讲。尤老师报告的主题是第1页共4页《“案多人少”的应对之道:清代、民国与当代的比较研究》。沙龙同时荣幸邀请到清华大学法学院王亚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冯玉军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陈新宇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车浩副教授从各自学术立场与方法进行深度评议。尤陈俊老师的主报告问题意识鲜明,资料详实,论证充分,他首先通过国内传统史料与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大量资料解构了中国法律文化中以“息讼、厌讼”为核心的一些话语成见,以事实证明了“案多人少”并非当代中国的司法现状,通过一种历史连续性的眼光论证了从帝国到国家的政治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深层次的治理秩序及其基本困境并没有完全被消解。众所周知,近代中国帝制终结后,在激进史观和革命话语支配下,无论史学界和法学界都强调帝国到国家转型中制度断裂、传统切割的一面,尤老师史论结合的叙事充分向我们证明了中国治理结构与治理秩序中连续性一面值得我们加以重视,这样的见地毫无疑第1页共1页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问相当具有启发性。在主报告人的论证思路里,解构传统认知并非全部目的,“案多人少”在清代、民国和当代都有各自的应对之道,报告人分别从不同时期的制度资源和话语资源出发生动描摹了各自的回应之道,并提出“压制型和扩大型”两条清晰可见的线索对其思路加以概括与描摹。并在最后提出若干反思与开放性问题,并上升到对中国法律现代性是否具有自主性,隐含着“中国早期现代性”这一宏大问题的思考,并提请我们注意中国的实践背后可能具有一种有别于传统西方法律现代性论说的面向,这里又体现出与历史学者不完全相同的法律学者的独特关怀。评议环节同样高潮迭起,高论频出。王亚新教授作为卓有影响的诉讼法学者,从法律社会学的方法出发,通过比较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司法制度与实践,指出了案多人少背后的原因有复杂的社会背景,案多人少是多重社会约束条件与复杂变量影响的结果,从宏观的理论视角展现出司法资源与社会之间的结构性问题。冯玉军教授从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出发,认为案多人少的问题要做更多层次的考量,不能仅仅从第2页共4页文本和话语出发,需要考量行动者、行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