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1 ) 反射弧的分析 实验目的:分析反射弧的组成,了解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方法: 1 . 制备脊蟾蜍。用刺蛙针于蟾蜍头部枕骨大孔处刺入颅腔将脑组织拆毁,保留脊髓,制成脊蟾蜍。 2 . 用铁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吊在铁支架上。 观察项目: 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1 、反射活动的实现需要感受器来感受外界刺激 2 、反射活动的实现需要传入传出神经来传导兴奋 3 、反射活动的实现需要反射中枢来信号分析并发出指令 4 是反射,5 是反应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的规律性反应。完成反射活动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 反应: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反应的表现形式:兴奋与抑制。如在除去脑、脊髓(及中枢神经系统)后刺激肌肉,肌肉依然有反应。 结论:在本实验中可得什么结论。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有适应意义的反应过程称为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5 个部分构成。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反射弧的任何环节发生障碍或受到破坏,这一反射活动就将发生紊乱或不能出现。 实验一(2 ) 阈强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阈强度的测定方法,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 实验方法: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观察项目: 分析:什么是阈强度?与兴奋性有何关系? 阈强度:在实际测量时,把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固定,测量能使组织发生兴奋地最小刺激强度。它可以作为测量兴奋性大小的指标。 阈强度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阈强度小,表示组织兴奋性高;阈强度大,则兴奋性低。 实验一(3 ) 刺激与反应 实验目的:了解各种组织的反应形式。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方法: 1 . 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将蟾蜍仰卧在蟾蜍板上,暴露心脏。 观察项目及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 不同组织接受同一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心脏受到肾上腺素的刺激时,表现为兴奋,而胃肠道平滑肌则表现为抑制。 相同组织接受不同刺激其反应也有所不同。如心脏受到肾上腺素的刺激时,表现为兴奋,而受到乙酰胆碱的刺激时,则表现为抑制。 结论 实验三(1 ) 蟾蜍心兴奋传导系统分析 实验目的:利用结扎的方法,分析蛙心起搏点及兴奋传导的顺序。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方法: 1 . 暴露蛙心:用刺蛙针破坏蛙的脑和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