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模式大获成功 5月 18日,安徽皖能铜陵发电厂内,各级领导及工程参建各方1000余人,见证了铜陵六期工程 5号机工程交接,这标志着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工程)所属的中国电力建设咨询公司与西北电力设计院(以下简称西北院)联合体共同承担的国内最大火电EPC项目全面峻工。 “就如同自己亲手养大的女儿,现在要把她嫁出去,又高兴又舍不得。”作为 EPC项目经理,从 2007年就开始着手参与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中电工程 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李兵感慨万千。 在 168满负荷试验考核中,5号机工程供电煤耗仅 281克/千瓦时,发电煤耗仅 269.8克/千瓦时,含脱硫脱硝的厂用电率仅 4%,平均负荷率为 100.2%,机组电气和热控的自动、保护、程控、主要仪表投入率达 100%,试运中实现了 DCS受电、厂用电受压、锅炉水压、168试运等 10个“一次成功”,而且锅炉无爆管,打破了国内百万千瓦塔式炉试运历史。 目前,机组完成了 168满负荷试运行之后,由于表现优异,并没停机调试,而是一直并网发电,为解决目前蔓延的“电荒”发挥作用。 而这些成绩背后,是一种以“设计”为主体,形成设计、采购、设备、施工、 调试、 运行等各个环节“利益共同体”的EPC工程建设模式的探索。 模式评价:改变中国电力建设历史 “电力同行都不相信我们 100万 EPC项目可以做成这样,一直打电话要求亲自来看看。”陈继平,西北院副院长、EPC项目副总经理,这是在采访中他重复多次的一句话。 尽管EPC模式在国内其它行业早就开展,但在电建领域却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目前国内电建大多采用业主主导模式,由业主将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等标段分包出去。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我们的优势是电厂的常规运营,而电建是短板和弱项。”ECP工程业主方皖能集团铜陵发电厂总工程师张为义对传统模式的弊端看得很清晰,“我们缺乏建设过程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实力”。 “如果选择自己来做,由于100万机组技术复杂性,工期、投资、质量不可控,也必然达不到专业化水平。再加上电建是短期项目,如果为了项目大量招聘人员进行电力基建管理,一旦工程结束,人员安置又是一个很大难题。”张为义分析道,“但是我们也在担心,如果选择了 EPC,是否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所以说,这次铜陵电厂的EPC是站在高起点上的一次破冰行动,它创新了中国电力建设的模式。”项目承包方、中国电力工程咨询公司董事长沈融表示。 作为业主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