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心理学,即根据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影像特性、电影创作原理和受众观影经验的理论。是以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依据,研究观众心理和影片心理效应。而研究观众心理和影片心理效应的观众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多个方面。 根据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影像特性、电影创作原理和受众观影经验的理论。 历史 1916 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 的立论,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 ,做了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初次尝试。1932 年,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出发,系统研究了电影影像的物理特征、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和电影作品的艺术特性,强调“心理结构能力说” 和关于“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的观点,提出了“局部幻象论” 和“形象偏离说” ,为无声电影的艺术合理性辩护。(参见“局部幻象论” )1940 年,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电影心理学概论》论述了电影的本性、蒙太奇表现手段和明星制的心理学依据。40 年代末期,法国电影理论家让·马扎莱的《电影与心理》和莫里斯·梅洛—庞蒂的《电影与新型心理学》对一般主观镜头的分析,是电影心理学的重要论述。1963年,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第一卷)问世,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对影像、全景镜头、主观镜头、景深镜头、移动镜头、结构、彩色和音乐诸元素作出了心理学的解释,尤其以心理学为依据论述了蒙太奇的合理性,提出了电影作品的“形象—符号—艺术” 三个层次。苏联电影理论家谢·金兹堡的《电影理论概述》从视知觉角度探讨了运动和深度的心理学原理。以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依据,研究观众心理和影片心理效应。 研究范畴:研究观众心理和影片心理效应的观众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1?电影观众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如视觉暂留、认同、完形、幻象、催眠、白日梦、参与、镜像;2?影片影响个体心理的功能,如宣泄、抚慰、殿堂效应和快乐原则等;3?影片的群体效应,观众通过感受影片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心理上被联系起来的独特社会群体,达到群体审美的沟通,造成社会行为情境,从而使观众个体加入到群体中,体验集体情绪,发生复杂的内心活动,调节个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获得净化和升华。(参见“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