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手套和皮服装 一、沿革 上海生产皮手套和皮服装始于 20世纪初。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已有人仿照舶来品用羊皮革制作服装。民国 8年 1月,嘉定人甘信孚开设专业生产皮革服装的永利皮衣号,从业人员 5人,年产 200件左右。20世纪 30年代,南市旧校场一带逐步形成兼营生产日用皮手套的皮件作坊群。 30年代中期,与外货相比,国产皮革手套已无逊色,颇受国内外用户欢迎。在皮件行业中,皮革服装发展较晚,40年代后期,制造皮革服装的作坊才发展到 16家,以猎装、大衣和茄克等 3种品种为主。 直到建国初期,皮手套、皮服装仍属高档商品,消费市场狭小。 1952年,上海兼产皮手套的私营作坊和合作社有 78家,年产量仅为 5.4万副,品种款式单调。同年,开始生产劳防皮革手套。 1954年,上海 39家生产皮革服装的厂坊生产皮革服装1.94万件、皮帽 2000顶。 1956年,32家皮革手套厂合并为信华皮件厂、庆华皮件厂和张洪茂皮革制品厂;42家个体手工业户组建成上海第十三皮革制品合作社,生产经营皮革手套;39家皮革服装厂(坊)经裁并改组成立专产皮革服装的华昌祥皮革服装厂。 1958年,皮革手套年产量达 47.84万副、劳防皮革手套29.6万副,皮服装年产量上升到 3.85万件、皮帽 7.90万顶。 1959年,皮革手套业开始以 PVC人造革制作中、低档手套,但劳防手套的产量仍占多数。 1960年,生产劳防皮革手套421万副、皮革手套53.58万副,皮革服装产量也迅速上升到 12万件。1961~1963年,皮手套、皮服装生产陷入困境,其中 1962年皮革手套、劳防手套和人造革手套仅生产 21.48万副,皮服装也骤降至 0.47万件。直到 1965年,生产方有所回升。此后 10余年里,上海皮革手套、服装行业变化不大。 1979年,皮革手套总产量达到 1014.44万副,其中皮革手套74.94万副,人造革手套721.11万副,劳防手套218.39万副。 80年代中,皮手套、皮服装业注重调整产品结构向附加值较高的中、高档产品发展,采用尼龙绸、TC布和塔丝龙等针织新面料,生产国际市场畅销的运动型手套和新潮套装、时装。 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皮手套、皮服装行业相继出现一批属于商业、乡镇和地区办的企业。 二、工艺与技术装备 皮革手套和皮革服装均系用传统缝合制作工艺。 初期制作手套的工艺分为全内缝和全外缝 2种,30年代末引进日本内外缝缝制工艺,使手套既具一定牢度,又兼顾套戴舒适。 60年代前,生产日用皮革手套和皮服装的主要工具是缝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