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痰治法(一)中医痰证治则痰症总治: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此为实人立法也。若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归藏。(一)整体治疗观念: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与五官、肢体等组织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观念不仅贯穿于中医基本理论中,而且还是临床治疗的大则。痰证痰病的治疗,必须尊循这项原则,按整体论治。比如痰湿咳喘一证,不能只看到痰湿阻肺,单纯予以化痰止咳方法,而且要予以健脾益气以培土生金,脾气健旺,痰湿得化,肺气得宣,则咳喘自止。又如痰秘一证,不能见大便秘结即行通腑攻下,而要认识到肺与大肠相表里,积痰在肺,肺气不降而壅滞,腑气不通则为秘,因此治疗要宣降肺气,以除痰湿,则大便自通。若违背了中医的整体论治观念,头痛治头,脚痛医脚,必然顾此失彼,贻误病机,遗害非浅。(二)标本缓急:任何疾病,都有一个标和本的问题。所谓“标”,即指疾病的现象,所谓“本”,即指疾病的本质。前者包括了某种疾病的整个临床表现,后者则包含有这一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全部内容。例如中痰—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口禁不开、痰涎壅盛,此为标;而风挟痰湿,上壅清窍则为本。标本缓急的临床运用,应遵循急治其标,缓治其本,或标本兼顾。如上述中痰—证,当急治其标,速以开窍启闭的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病情缓解后,方以涤痰汤燥湿化痰以治其本。在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治其本,如痰热扰乱心神所致失眠一证,当治本为主,清化痰热,痰热清则眠自安。若仅予安眠以治标,则病本不去,眠不得安,还会加重痰热病情。在标本共重的情况下,常标本兼顾。如伤风痰咳,既疏风宣肺治本,又化痰止咳治标,用标本同治,这种方法在痰病痰证中运用较多。但治标与治本,也不是不分主次的平均对待,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并要注意掌握标本互相转化的规律,以便始终抓住痰病痰证的主要矛盾。(三)补虚泻实:补虚泻实,亦即扶正祛邪,是在痰证痰病治疗中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痰病痰证多是虚实错杂之象,为达到“将此未化之痰”引之归正,已成之痰攻而去之的目的,须当视痰的禀赋厚薄,病邪深浅,正气盛衰情况,分别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扶正祛邪同时并举。若见痰专治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