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二 章 特 殊 检 查 第 一节 眼底血管造影 眼底血管造影术是 1961 年 Nov otry 与 A1v is 所提出,是 60 年代的一种新技术。它将眼底病的诊断方法从主观转变为客观的科学鉴定,也就是从眼底镜下形态学的静态观察转变为循环动力学的动态研究。它能清晰地表示出微循环的细微结构,直到毛细血管的水平。它能完整地系统地以动态说明活体循环的正常或异常状态,并能连续快速摄影加以记录。可以在眼的解剖组织、生理病理、临床诊断以及动物实验等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一、 定义:将造影剂从肘脉注入,利用特定的滤光 片 和眼底照 相 机 ,拍 摄眼底血管及其 灌 注的过 程 。 二 、 分 类 :( 分 二 种) ⒈ 荧 光 素 血管造影( FFA) -反 映 视 网 膜 血管的情 况 。 ⒉ 吲 哚 青 绿 血管造影( ICGA) -反 映 脉络 膜 血管情 况 。 三 、 造影剂: ⒈ FFA:10% ~ 20% 荧 光 素 钠 。 ⒉ ICGA:吲 哚 青 绿 。 四 、 价 值 :⒈ 主观→ 客观 2 ⒉ 静 态 →动态 五、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特定的眼底血管造影机: 它包括眼底照相机、自动转片曝光装置、自动计时器和计数器、激发滤光片(蓝色滤光片)和屏障滤光片(黄色滤光片)、电脑。 六、 基本原理: 荧光素受短波光线激发后,能转换成较长波长的光线,通过滤光片,可以区别激发光与反射的荧光,这样可见到荧光而看不到非荧光。那么荧光素钠溶液被稀释后如被蓝光(475mu波长)照射时,能发出绿光(波长 495~600mu)。利用这个特性,当荧光素钠注入 V 后被血液所稀释,由 A 灌注入眼内血管系统,根据所测得的与血液混合的荧光素钠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在照相机的闪光灯和观察用的照明光源的光线途中加一蓝色滤光片(即激发滤光片),由于蓝色滤光片只能允许波长 420~470mu之间的光线通过,而阻挡了波长在 500mu以上的红色光。此蓝色光进入眼底,可激发与血液混合的荧光素钠发射出黄绿色的荧光,由眼底发出的含有蓝色及黄绿色的光,经过眼底照相机的一系列光学系统,在到达相机底片之前,被安置在照相机底片前的黄色滤光片(屏障滤光片)阻挡了所有波长短于 520mu的光,只允 3 许 波 长 为 520 或 更 长 点 的 绿 色 荧 光 通 过 , 含 荧 光 素 钠 的 血 柱 及 渗 出 液 反 射 出绿 光 被 照 片 所 感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