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小六班课题总结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数学兴趣——汀师附小幼儿园小班课题实验研究总结20XX.06这学期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研讨、交流……不断地观念更新,对目标的指定、环节的设计、材料的投放及区角环境的创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数学活动中组织、观察、评价孩子,以下总结本学期以来的经验体会。小班的孩子年龄小,思维方面还存在于具体形象思维,由于数学本身的枯燥性,将数学活动设计成具体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这能很好的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是非常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的,活动的效果也很好。孩子们在游戏、操作、运动、劳动的过程中很自然的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这样的活动能满足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数学。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数学活动中老师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不仅只是单纯的给幼儿提供材料和适当的引导,在很多时候需要一定的教授,如在“图形分类”活动中教幼儿分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图形的时候,引导幼儿表述图形特征,幼儿这个时候往往会表达不清楚,教师这个时候应该告诉幼儿正确的表达方式,如:“红色的三角形”“绿色的小圆形”等等。另外教师的示范也比较重要,比如在活动中应该给幼儿示范正确的点数方法,示范排序方法、比较、对应方法。教师有意识的把学习数学的方法贯穿其中,这样最终提高的是幼儿学习数学和思考操作的方法。另外,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不仅仅是出现在课堂中,因此我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引导幼儿发现数学。如在“认识圆形”的活动中,在出外活动的时候,我会经常问他们,“幼儿园里有哪些东西是圆形啊。”引导他们发现,鼓励他们大胆的说。生活环境的适当运用可以为活动的开展形成好的铺垫,得到好的教学效果。数学的东西比较枯燥,抽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给我们指出了方向:“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第1页共4页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习简单的数学学习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等。”这些都强调了生活情境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想办法把数学内容设计成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热情,让深奥1的数学道理通俗化、生活化,使幼儿产生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让幼儿在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现的活动中,渐渐明白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对于小班孩子,他们刚刚进入集体生活,如何让孩子能轻松地学数学,并能喜欢数学呢。这学期,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在游戏情境中“玩”数学。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幼儿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最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游戏是儿童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数学游戏,将数学游戏贯穿于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既能避免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如:在教幼儿认识“前后”方位时,我创设了“开汽车”游戏情境,让幼儿听到音乐自由开汽车,到音乐停,抢到位置后坐下休息,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再让幼儿转变方向玩,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掌握了方位概念。在中午散步时,我让小朋友玩“找好朋友”的游戏,让小朋友听口令两个两个好朋友在一起,小朋友就去和小朋友协作找到并抱在一起,再让小朋友三个三个好朋友拉个小圆圈,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能正确找到了。看似简单的游戏,但是小朋友要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行,小班小朋友正缺乏这些,所以我让他们先在游戏中玩起来,挖掘能力强的幼儿的组织能力,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在教幼儿“一一对应”时,我设置了幼儿百玩不厌的“娃娃家”活动情境,孩子们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他们就会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放物体,给“客人”喝茶时他们会很认真地数一数,几位客人拿了几个杯子等。不难看出,幼儿第2页共4页“招待客人”的过程,实际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