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六中高一下语文科第四学段期末测试卷(完卷时间:120 分钟;满分:0 分)一、(4 分,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所谓学以致用,学习文化名著,探讨文学形象心灵历程,感悟主旨精要,均是要有益于学识能力的提高。其实,经典文化名著就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应引导学生善用名著内容作为作文素材,既可增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就有不少文章都巧妙的运用文学名著中的情节,提高作文的文学品位。如 2000 年满分作文《赤兔马之死》把《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恰倒好处地嵌入作文连缀成文。文章写道“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再如 2003 年高考作文以“感情亲疏和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一篇优秀作文就化用了《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的情节,写道“这种因感情关系而导致对事物的错误认识以致用错人的现象在伟人身上也偶有发生。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在南征时,由于马谡屡献战策,深得诸葛亮赏识。在蜀军北伐时,诸葛亮忘记了刘备的嘱托,委以马谡重任,导致街亭失守,这同样是惨痛的教训。后来诸葛亮如梦初醒,抛弃私情,挥泪斩马谡,终于换回损失,不失为伟人。” 而 2004 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中个人物就有一部分直接以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为话题,其中一篇以《任是“无情”也动人》为题的优秀作文,开头由宝钗抽花瓶签得到牡丹引入话题,通过比较点出,宝钗乃是大观园中艳压群芳的奇女子,随后结合情节从三个不同侧面进行述评,肯定了宝钗的“无情”,这是“世界上最最动人的无情”。另一篇以《薛宝钗魂断大观园》为题的优秀作文根据《红楼梦》情节新编故事,文章扣紧了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创造性地虚构了“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的悲剧情节,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腐朽的朝代。这既是对原著的尊重,也是对原著创造性的再创作。文章着力刻画了薛宝钗悔恨、哀怨、孤寂、无奈的痛苦心理,为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的悲剧做好铺垫,从而揭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以及悲剧背后的根本原因。 以上成功的范例告诉我们,从文学名著中挖掘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