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利益论 需要篇 人的“天然必然性” 劳动创造了人。只要没有受过宗教和唯心主义正统教育的人,恐怕都会承认这个人类学的常识。 一、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 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在提到人的需要时指出;具有众多的人类需要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人之所以为人,就表现为具有人的众多需要这一“内在的必然性”。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最基本的规定。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 二、人的需要实质 需要作为人的“天然必然性”,是人进行生产劳动的前提,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动机。 但是,人作为自然界最发达的生物物种、崭新的需要体现者——需要主体,也使生物的需要发生了根本的飞跃,从而与自然界一般动物的需要区分开来。 第一,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人是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而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满足需要方式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1)人的需要是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 (2)人类个体的需要必然上升为社会需要。个体需要是人的需要的基础,但由于个体需要必须通过社会形式来满足,社会需要是个体需要的有机总和,它制约着个体需要,制约着个体需要的内容及其满足程度。 第二,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这种需要的无限发展性是由满足需要的方式和能力——生产力的无限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的无限发展为人的需要的无限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人的需要具有无限丰富性。由于人的需要的无限发展,必然导致人的需要日益丰富和全面,这是人的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和沉积的结果。 第四,人的需要具有积极能动性。这种积极能动性就表现于上述的需要一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创造出自己新的需要,而且创造出新的满足需要的方式。这种积极能动性的根源,就在于人的需要总是通过人的意识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的需要的心理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也是由如下三个方面所构成: 第一,人的需要以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依赖关系为客观基础。 第二,人的需要是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 第三,人的需要是对需要对象的明确指向。 这是任何需要的基本特征。总之,人的需要都是明确地指向物质的、精神的需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