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 简答(20 分) “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这能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为什么? 考核知识点: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语言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依赖于社会,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使用的依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依据的依然是全民语言的基础。 答:世界语是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创造的,那么是否由此可说语言是个人现象呢?可从两方面看: 1 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发展是早就存在的社会愿望。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五千余种。语种之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进步。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希望能造出一种理想的语言,他的这个想法为以后许多人造语的拟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英国哲学家培根、法国笛卡尔等都先后提出过倡议。共同的美好愿望吸引着不少人尝试设计某种人造语言。载止一九二九年,人们先后提出了五百多种方案,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生命力最强,一直流行到现在的只有 Esperanto(我国最初有人把它译为“国际语”、“爱世语”、“爱斯不难读”或“万国新语”等,后沿用日本译名,习称为“世界语”。) 2 还可以从世界语本身来看,它是在印欧语系各种语言的基础上,吸其所长,去其所短精心设计出来的。柴早在中学时代就刻苦攻读了俄语、乌克兰语、波兰语、英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多种民族语言,着手创造一种对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中立的人造语言,这种语言要能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由此看来,世界语的创造基础也是社会现象,只不过个人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 论述(35 分)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试举例阐述。 考核知识点: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任意约定的;语言符号在开始制定时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义是任意的,如hua 代表花;正是因为语言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这种联系不是天生的、必然的,世界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表示同样意义的符号,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才是可以改变的,语言符号才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答: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1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 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