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户外舞蹈活动的变化看广场文化的发展趋势刘双湖“” 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全民健身 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它是社会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幸福水平的一项指数。纵观街头广场文化舞蹈活动的变化,发展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必然趋势。从五十年代扭秧歌,六十年代跳忠字舞,七十年代跳迪斯科,八十年代跳街舞,九十年代开始跳广场健身舞,如今各种各样的广场文化健身活动普及到城市农村。一、广场文化是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社会文化是与基层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根据创造主体和施加影响的对象,社会文化可以分为群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少儿文化、老年文化、残疾人文化等;根据发生地域和表现特性,社会文化可以分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村镇文化、庙会文化等。社会文化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巩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群众基础,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人类在某种社会中生活,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某种特定的文化,包括一定的态度和看法、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等,这就是社会文化的表现。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广场文化舞蹈活动是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内容之一。 二、广场文化表现出不同时期社会活动的特点(一)建国初期五十年代人们以扭秧歌、打腰鼓、打莲湘、崴花船、挑花担、踩高跷、小放牛等一大批优秀的传统群众文艺形式,在大街小巷逢年过节开展活动。特别是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文艺爱好者们便以这种形式在广场、街头、公园、甚至村头、场头,扭、跳、唱、舞,来抒发对新中国的赞美之心,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群众欢迎而热闹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据《中国戏曲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