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1页
1/6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2页
2/6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_第3页
3/6
《第12 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治局面依旧混乱,社会思想观念新旧杂陈、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必须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教学内容联系:本课有两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课文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学习本课内容,应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新文化运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君主理想思想,突破了皇权的绝对权威;民主共和思想,更是把备受尊崇的皇权打倒在地;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将斗争的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击中了封建文化的根本要害。 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是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分析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候课: 播放轻音乐,使学生和听课老师放松心情,准备上课、听课。 二、导入新课: 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屡屡战败。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但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