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春季班三年级超常班 学而思 侯晓琳 第十三讲 行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平均速度 行程问题在小学奥数体系中的地位:我在 2009 年初做过一个统计,(尽可能搜罗了杯赛和小升初试题,以五六年级为主)满分按 100 分计算,行程占 21 分;总题数按 10 道题目计算,行程占 1.8 道题。由此可见学好行程的重要。本讲是行程的基础与入门,从四年级开始将系统学习行程。高年级的很多孩子有些畏惧行程问题,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打得不够牢固,所以希望孩子们从现在起打好基础,将来难度慢慢加深才能游刃有余。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注意速度的单位) 基本概念的例题略。 一、平均速度 一人行程的两个考点:平均速度;变速变道。变速变道将在今后学习。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一般情况下不等于速度的平均数,只有当每段时间相等时二者数值才相等(如例 4)。对于超常班的孩子,当路程有具体数值时孩子一般不会出错,如例 2 及超常班学案 1,学案 2;而当路程没有具体数值时有些孩子常犯的错误就是取速度的平均数,如例 3,超常 123 班学案 1,学案 2。 例 2:驾驶员以每小时 30 千米的速度行驶了 90 千米到达某地,返回时每小时行驶 45 千米,求驾驶员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答: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往”的时间:90÷30=3(小时) “返”的时间:90÷45=2(小时) 总时间:3+2=5(小时) 总路程:90×2=180(千米) 平均速度:180÷5=36(千米/小时) 练习:超常学案 2:从 A 到 B 是 6 千米的下坡路,从 B到 C 是 4 千米平路,从 C 到 D 是 4 千米上坡路。小张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 6 千米/小时,平路的速度都是 4 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 2 千米/小时。问 A 到 D 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答:(6+4+4)÷(6÷6+4÷4+4÷2)=3.5(千米/小时) 例 3:胡老师骑自行车过一座桥,上桥速度为每小时 12 千米,下桥速度为每小时 24 千米,而且上桥和下桥所经过的路程相等,中间也没有停顿,问这个人骑车过这座桥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与答:本题和上题的区别是路程没告诉具体数值。这时通常选用所有速2011 春季班三年级超常班 学而思 侯晓琳 度的一个公倍数设成路程。(本题上桥和下桥所经过的路程相等,将这个路程设为24 千米。)原因如下:当路程设为24 千米时,上桥时间为24÷12=2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