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精品文档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网络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别名:小儿传单,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小儿发否热综合征,小儿发否氏热综合征,小儿发)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EB 病 毒 系 由 Epstein 和 Barr 等 在 非 洲 儿 童 淋 巴 瘤(Burkitt 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最先发现,属疱疹病毒群,电镜下形态结构与此群的其他病毒相同,但抗原性不同。近年证明本病是由 EB 病毒引起。(二)发病机制EB 病毒从口进入易感者,先在咽扁桃体环的 B 淋巴细胞复制繁殖。然后通过病毒血症或受染的 B 淋巴细胞的散播而感染其他部位的 B 淋巴细胞。病毒复制导致 B 淋巴细胞的死亡,病毒颗粒及病毒决定抗原被释放后,刺激机体引起免疫反应。疾病早期,部分受感染 B 细胞中的病毒复制被抑制而成为带有 EB 病毒基因组的 B 细胞,此类 B 细胞能被 T 杀伤细胞所识别,T 杀伤细胞因被刺激而增殖,造成全身淋巴结肿大,内脏器官浸润。由于携带 EB 病毒基因组的 B 淋巴细胞被 T 细胞消灭,T 细胞亦因不再有抗原刺激而数目减少,以及体内中和抗体的出现及 T 细胞使口咽部复制病毒的 B 细胞也减少,因而疾病得到控制。部分病人恢复期以后甚至终身,病毒仍精品文档可在口咽部少量复制,间2/8歇排毒并导致某些抗体终身存在。血中异常淋巴细胞是被 EB病毒感染的 B 细胞及受刺激的 T 细胞。B 细胞比 T 细胞先出现,其比例随疾病的病程而变异。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EB 病毒通过唾液飞沫传染,又被称之为“接吻病”。潜伏期在青少年是 30~50 天,在儿童可能短些,多数为 9 天(5~15 天)。一年四季散在发病,寒冷季节可能发病数增加,偶有流行发生。1. 一般症状急性或隐袭起病。乏力、发热和肌痛,发热可高可低,持续 1~2 周后骤退或渐退,也有持续 3~4 周或持续低热达 3 个月之久。部分病人伴缓脉,类似伤寒。2. 鼻咽部表现最常见为咽峡部、腭垂充血,扁桃腺充血肿大,甚至少数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扁桃腺表面可有厚霜样渗出物,少数有假膜形成。3. 淋巴结肿大是本病主要表现之一。多见于颈后区淋巴结,但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累及。淋巴结一般呈轻、中度肿大、直径在 3~4cm 以上者少见。硬度中等,分散无粘连,压痛不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大多需在热退后数周消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等症状。4. 肝脾肿大约半数以上病人肝脾可增大,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