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形态考古与中国文明起源 文/高江涛 聚落形态考古在我国的研究萌芽于 20 世纪 30 年代殷墟的发掘,正式开始于 1954 年至 1957 年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到 80 年代,由于张光直等先生的推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i]。近年来,聚落形态考古研究更加深入,不再局限于单个聚落的研究,更多地通过聚落之间的关系和聚落群的研究来探讨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与结构以及人地关系。而对社会组织与结构的研究也正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重点[ii],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聚落形态考古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怎样运用这一方法来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学者们论及较少。笔者不揣浅陋,略陈己见。 一、关于聚落形态考古 聚落形态(settlement patterns)的定义最早见于戈登•威利(Gordon R. Willey )的《秘鲁维鲁河谷史前的聚落形态》一书[iii]。聚落形态考古,也被称为“聚落考古”,其称谓不一,有“聚落形态式的研究方式”、“聚落系统”、“空间或位置分析”等种种异称[iv ]。炊格尔将聚落考古定义为“用考古学的材料对社会关系的研究”[v]。张光直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述为“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之内来做考古资料的研究”[vi]。严文明则认为聚落考古不仅研究社会关系,也要特别强调聚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v ii]。张忠培有基本相同的看法[v iii]。王巍更强调聚落考古研究的目的,指出聚落考古并不是仅仅了解过去人们居住的房子的具体结构,而是要通过聚落形态的研究,探讨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与结构以及人地关系[ix ]。总之,聚落考古是一种社会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注重环境考古学的研究。从聚落的主体— — 人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对两种关系的研究,即人人关系和人地关系。 聚落考古据不同的研究角度,会有不同的研究内容。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看,聚落考古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同一考古学文化的单体聚落的个案研究,(二)同一考古学文化同时期聚落的分布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三)同一考古学文化不同时期或不同时期不同考古学文化聚落的相互关系探讨,(四)同一时期不同考古学文化聚落的相互关系、异同对比及时空演变;从聚落本身的层次看,聚落考古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即微观聚落形态研究和宏观聚落形态研究;从聚落的时空存在看,聚落考古也有两方面的内容,即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 以上别类,仅是角度的差异,实际上它们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的,考古学文化角度研究明显包含有微观和宏观层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