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助】 第 7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在联系 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错误的长期影响,加上受到“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党和国家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事求是和“两个凡是”的正面交锋,引发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随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材料研读 实现四个现代化①,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定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进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 【注释】①四个现代化:指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周恩来在 1964 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1975 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出,要在 20 世纪内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 【解读】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进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会议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会议要求集中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虽然已经进行了 20 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相应的进展,仍然受到很多束缚。这主要是因为在长期的进展过程中,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与现实生产力进展不相适应,导致了经济体制缺乏效率、经济运行质量低下、经济管理方式僵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大力进展生产力,也要改革与生产力进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同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