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和配套改革措施十二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和配套改革措施一、“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目标得以全面实现,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1.生产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对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更新改造了中部粮食主产区的140处大型排涝泵站,“十一五”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三电合一”覆盖面达到了近个县,受益农户达到了亿户,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提高,各类农机作业组织、农机户3850万个,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2.生活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民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解决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万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了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了万公里⑤,全国乡镇公路通达率达到%,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东、中部地区“油路到村”,西部地区“油路到乡”的建设目标;解决了万户,573万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全国规模化养殖场中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0处左右,全国农村沼气乡村点按计划达到10万个。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3.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大幅度改造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和%,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占全国总数的%,参加农民达到亿人,参合率达到%,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卫生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二)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十一五”期初农田受旱面积为亿亩,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亿亩,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中等干旱年份灌区缺水300亿立方米,每年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二是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推广难以普及,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信息化程度低。由于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缺失,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农业生产成本也因此而提高。2.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难度加大。一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严重。全国还有超过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由于长期得不到安全饮用水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不良影响;二是农村道路建设路密度较低,技术等级较差。农村道路建设中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问题严峻,道路建设技术和质量不合格,道路翻修问题突出,建养体制不健全,加大了农村道路建设的攻坚难度;三是一些偏远地区仍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全国尚有近1000万无电人口。3.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供给薄弱点犹存。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农村公共设施资源占有率低,上学难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二是基层医疗卫生发展滞后。一些农村卫生机构运行质量和效率不高,发展滞后,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还很高;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电视广播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尚未全面覆盖,农村络信息系统投入成本高、建设难度大,目前,络已经覆盖了全国近1/3的人口,而农村地区互联普及率仅为15%②。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条件分析(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条件我国已经具备“十二五”期间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条件。一是国家支农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208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十二五”期间国家“三农”支出将继续保持扩大趋势;二是农业获利空间进一步扩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