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道,说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名,说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无,是天地的起点。有,是万物的依凭。所以,我们总是从“无”中来认识道的奥秘,总是从“有”中来认识物的界定。其实,这两者是同根而异名,都很玄深。玄之又玄,是一切奥妙之门。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了美的定位,那就丑了;都知道了善的定位,那就恶了。所以说,有和无,互相共生;难和易,互相构成;长和短,互相赋形;高和下,互相证明;音和声,互相协和;前和后,互相随顺。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万物运行而不去创始,让万物生长而不去占有,有所作为也不要自恃,有了功绩也不要自居。只要不自居,功绩也就不会失去。第三章不要推重贤能之人,免得使人民竞争。不要珍重稀有物品,免得使人民偷盗。不要引起欲望,使民心不乱。因此,圣人的治理,要简化人民的心思,填饱人民的肚子,减弱人民的意志,强健人民的筋骨。常使人民无知无欲,常使智者不敢作为。只要做到“无为”,就没有“不治”的麻烦。第四章道是空虚的,但它用之不尽。它是那么渊深,就像是万物的主人。它挫去锋锐,解除纷争,与光相融,混同世尘,看似不见,却是实存。我不知道它从哪里产生,只知道它早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光临。AA"ZE?W*第五章天地并不仁慈,只让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不仁慈,只让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就像风箱,虽是空的,却是无穷的,一旦发动,就能出风。政令太多,总是不同,不如守中。第六章虚空的道,永久不灭,可称之为母性之门。母性之门,是天地之根,绵绵永存,用之不尽。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生。因此圣人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结果反而领先;总是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存在。不正是他们的不自私,反而成就了自己?第八章上善若水。水乐于滋润万物而不争,只去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所以与道最为接近。处身低位,心怀深沉,态度亲仁,交接诚信,便于治理,极有效能,适时动静。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没有什么毛病。第九章把持太多,不如终了。锋芒太锐,不可长保。金玉满堂,也不可靠。富贵而骄,自寻烦恼。功成身退,才合天道。第十章魂魄合一,能不分离吗?守气柔和,能像婴儿吗?涤念静观,能无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够无为吗?应付外界,能够柔静吗?通达四方,能不耍智吗?第十一章三十条辐集中到毂,毂中空无,才有车的作用。揉陶泥为器,器中空无,才有器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在壁上开凿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