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法院构建立体解纷体系促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安徽省马鞍山法院在总结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马鞍山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将法院工作融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大局,以完善社会治理格局为引领、构建矛盾预防治理机制为纽带、创新诉内治理体系为抓手、“三治”融合促和谐为目标,整合法院系统内外资源,做好诉调判执有序对接,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现将其经验做法予以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诉源治理取得实质性成效—1—安徽省马鞍山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一盘棋格局、三层次过滤、一体化诉讼、多品牌创新”的工作措施,主动融入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之中,构建递进式、漏斗型、立体化解纷新体系。2019年,马鞍山法院结案率在安徽省法院位居第二,诉源治理取得实质性成效。诉前委派调解纠纷10601件调解成功率42.13%新收案件增幅同比下降4.97个百分点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完善市域治理一盘棋格局横向构建共治“同心圆”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积极—2—争取马鞍山市政府、市人大的支持。马鞍山市委专门出台文件,搭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司法推动、社会协同、多元参与、法律保障”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一盘棋格局;马鞍山市人大出台决定构建平台载体系统,落实党政、司法、社会组织间的工作责任;马鞍山市委政法委牵头23家责任单位联动,马鞍山中院与13家单位对接共建,为市域社会治理凝聚强大社会合力。纵向建立矛盾调处“指挥链”借助诉调对接系统,整合诉调解纷资源,构建起以马鞍山中院诉调对接中心和市综治办“9+X”平台为龙头,以县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和县(区)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支撑,以人民法庭和乡、镇、村综治维稳—3—信访工作中心(站)为根基的“两纵三横”层级式网格化诉调对接平台体系,层层化解矛盾,垂直指导纠纷处理。内部打造司法“聚能环”深化审判管理改革,建立类案集中办理制度,注重发挥“首案”示范效应,采取“多案连审”“多案同审”“一庭多审”等方式,提高速裁快审案件办理速度。加大审判信息化建设应用力度,疫情期间大力推进在线庭审,便捷高效化解纠纷。推进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办理,优化法院资源配置,聚集司法力量实现案件快调快审。二、三层过滤、分流化解,健全矛盾源头预防治理机制—4—加强诉源治理积极协调地方党委将“季度民商事万人成讼率”、“无讼社区”创建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如和县法院与社区联合创建“无讼社区”,共同成立“小巷调解室”,促使矛盾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针对历史遗留的“烂尾楼”项目纠纷多、易成讼问题,积极推动市委出台《马鞍山市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工作机制》,有效排除矛盾风险点。加强诉前调解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认真落实最高法院“两个一站式”建设工作部署,在诉讼服务中心配备导诉员和普法咨询机器人、诉讼风险评估终端等智能化设备,设置专职“程序分流员”,引导分流—5—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应用力度、加强网上执法办法的通知》,宣传、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行线上诉前调解。加强司法确认通过法官指导、业务交流、法律培训等形式,对司法确认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业务指导;将司法确认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调动全市法院参与司法确认工作的积极性。2019年以来,马鞍山法院共受理司法确认1553件,确认协议有效1550起,自动履行率为99.29%。三、调审衔接、简案速裁,构建诉内一体化快速解纷体系—6—配齐建强调解速裁团队采用“多元调解+速裁”模式和“双向选择”方式,挑选精力强健、经验丰富的办案骨干和优质法官助理、书记员,组建12个调解速裁一体化的团队,加强速裁队伍力量。探索调审一体化新模式将诉调对接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员编入调解速裁团队一体化运行,人民调解员调解时指导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进行无争议事实记录,法官助理负责组织庭前证据交换、争议事实和焦点归纳,法官开庭直接展开调查,实现案件调审衔接有序、工作高效运转。建立简案速裁制度制定《马鞍山法院关于民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