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观心得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历来都有观照山水、寄情山水的传统。在山水之间,我们的先人们用“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诗歌豪词感悟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而从观山看水中看中国,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从一个多月前的福建武夷山、陕西秦岭、甘肃祁连山到长江、黄河,再到 4 月 25 日考察广西漓江,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多次强调地方进展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当代党员干部,要从总书记的考察之行中领悟山水不仅是山水,更是关乎“国之进展”的关键,通过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绿色政绩观、和谐进展观,一步一脚印,层层递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永续进展的千年大计。 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纵观世界历史,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充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的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最终导致了古埃及、古巴比伦的衰弱。纵观当下中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正日益突显,而生态环境,不仅关乎生命延续,更关乎文明传承,“中国山水”治理保护得如何,不仅关系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形象,更关系民族的长远进展。因此,作为当代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人靠自然界生活”的根本道理,要学懂弄通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生命共同体”理论,从“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 从“治山理水,才能显山露水”中树立“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绿色政绩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倡地方进展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仍未完全杜绝,个别领导干部在突出“个人政绩”的支配下愈行愈远:有的把人民利益与可持续进展抛在脑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维持经济增长;有的是出了问题后才想方设法治理保护环境,可“亡羊补牢”往往收效甚微。为此,《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于 2024 年 8 月开始施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广西省阳朔县考察时,面对乱采石现象指出:“再滥采乱挖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