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致敬抗美援朝”云团课观后心得体会范文

“致敬抗美援朝”云团课观后心得体会范文_第1页
1/4
“致敬抗美援朝”云团课观后心得体会范文_第2页
2/4
“致敬抗美援朝”云团课观后心得体会范文_第3页
3/4
“致敬抗美援朝”云团课观后心得体会范文【5 篇】 “致敬抗美援朝”云团课心得体会 1 烈士冉绪碧和陈曾吉的家人是幸运的,他们珍藏着烈士留下的遗物,可以睹物思人,寄予哀思。 一个木制算盘,一盏桐油灯,一个简易木制书箱,3 件由家人捐赠的冉绪碧烈士的遗物,如今静静地“躺”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柜中。 家住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兴村的冉方章,是冉绪碧的侄子。“家里老人都说,假如叔叔活着,一定是家里最有文化的人。爷爷早就有交代,一定要保管好叔叔的这 3 件遗物。”冉方章说,听父辈讲,叔叔冉绪碧从小就展现出很高的天资和学习热情。为支持他读书,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爷爷冉启基只好让其他 3 个孩子辍学,全力供小儿子冉绪碧读到了五年级,并为他购置了学算数用的算盘。为了读书,冉绪碧早出晚归,每天都要跋涉四五里山路。为了让冉绪碧好好学习,冉启基还咬牙用 12 斤玉米换了一盏桐油灯,供冉绪碧晚上学习使用。 渐渐地,私塾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冉绪碧对知识的渴望。冉启基又用 60 斤玉米当学费为冉绪碧请了一位教书先生。为了便于保存学习书籍和用品,冉启基特意请木匠师傅为小儿子手工制作了一个书箱。 3 件学习用品,浓缩了父亲为支持冉绪碧读书改变命运的希冀,也见证了这个乡村少年的思想启蒙。为了追寻革命理想,冉绪碧放下书箱,扛起钢枪,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1951 年 4 月 22 日,志愿军第 20 军 60 师 180 团战士冉绪碧,光荣牺牲。 陈曾吉烈士留给家人的遗物,是他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小战士身着军装,手握钢枪,英姿飒爽。 1930 年 5 月,陈曾吉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长安镇磨盘村,兄弟四人中,他排行老大。1947 年,时年 17 岁的陈曾吉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军。1950 年,陈曾吉随部队入朝作战。那年 7 月,身为班长的陈曾吉在朝鲜江原道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 20 岁。家人得知这一消息、收到陈曾吉的烈士证时,已是 1955 年。和烈士证一起送来的,还有一张陈曾吉的军装照片,这也是他留下来的影像。 在父辈们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感召下,陈家后代也不甘落后,陈寿山的两个儿子和陈虎山的两儿一女,也相继参军报国。 “致敬抗美援朝”云团课心得体会 2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优美的旋律,这是上个世纪 50 年代人激动人心的美好、重要的回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致敬抗美援朝”云团课观后心得体会范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