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例模板岁月总是匆忙地走过,回眸已往那此奇异的回忆,最终还是不能挽留,那就让它们永久定格在心灵的深处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例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例模板【一】 鲁迅的著述浩如烟海,我最宠爱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无一不充满欢乐,难怪鲁迅先生宠爱百草园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鲁迅先生和同窗们常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奇异,令人留恋。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这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如今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泛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在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当让他们玩好。 鲁迅的名字家喻户晓,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始终都是高不行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知名气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了鲁迅的《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与一位和气慈爱、平易近人的爷爷亲切地交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例模板【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家乡》里其中一篇散文。此篇散文写于 1953 年 9 月 18 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 x 大学任教。正值暑假,学生还没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