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学生读后感 300 字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儒林外史》读后感 300 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儒林外史》读后感 300 字 1 读过书的人好像往往被赐予了高尚的光环,殊不知读书人也是人。 一个人的秉性养成,是众多因素合力而成的结果。先天遗传,后天养成,而读书只是其中一部分。熟读四书五经,熟知孔孟之道的人不愿定都会,从其所读。古往今来,斯文败类,数不甚数。究其缘由,更是纷繁冗杂。 读书,的确是培育自身素养的一种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为人处世,往往需要的是,社会的磨练加上对自我的批判。却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子,能靠书本习得的。 百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应当有所修整。读书人虽有值得称颂的地方,但不能因其丰富的学问量而断定他的为人。现不是已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论断吗?其正确与否,暂且不管。但他敢于怀疑,读书之用的想法,是值得称颂的。 这里,我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读书对人有没有用,而是读书到底对人有多少用?或者说,读书对人的品德养成,是否完全起的是主动作用? 我也是一个宠爱读书的人,但试问自己,比起儒林外史的人物,甚至自愧不如,没有杜少卿的无私豪壮,也没有马二先生的心怀天下的悲悯之心,更别谈萧采的那一身本事。 当我们因的挖苦,笑话书中人物时,请别忘了自己。假如自己处其一般境遇,又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儒林外史》读后感 300 字 2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寒假作业时,要求读《儒林外史》,我兴趣浓浓地读了起来。这是古代知名的挖苦小说,我读了两三片后,觉察果真名副其实,它让我爱不释手。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解并描述了范进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周进的关怀下,相继中了相公和老爷的故事。54 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怜悯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特别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美“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试,结果又高中举人,可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