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张秋兰教学目标:1.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3.关注人物命运,感受小女孩在面临的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著追求,让学生在小女孩身上看到如何面对苦难,从而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2.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经典诵读出示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复习导入,感受可怜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14 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童话,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沟通)师:抓住了人物、情节,就能把故情概括得很完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板书:人物 情节)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也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引读:师:大年夜应该是团圆幸福的,小女孩却——(出示课件: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师:原来她应该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但是——(出示课件: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师:原来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可是——(出示课件: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二、幻象的漂亮与现实的苦难过渡:没有欢乐,没有人关爱的她痛苦地坐在墙角里。她觉得很冷很冷。她想给自己温和一下,于是,她擦燃了火柴。那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1.出示自主合作学习提示:(1)默读第 5—10 自然段,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都看到了什么划出来,并标上序号。(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反复品读,做上批注,并通过朗读读出感受。(3)小组沟通,然后选择大家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汇报。2.学生按要求学习。3.小组沟通。4.学生反馈,品读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师:刚才大家在小组内沟通很热烈,现在我们开始分享。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对第一次感受最深的有哪些小组来沟通沟通。第一次幻象——火炉① 生沟通感受。② 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分享小女孩这一刻的温暖吧。是啊,她渴望火炉正是她的现实需求,多么合理的想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