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民间面具

中国民间面具_第1页
1/6
中国民间面具_第2页
2/6
中国民间面具_第3页
3/6
中国民间面具远古时期的岩画、陶器、壁画中留下了中国史前时代面具文化的踪迹,如广西宁明花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等。这些岩画大多创作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兽面像是这一时期面具的主要表现题材,其中出现了大量夸张、变形的假面形象。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中。“傩”为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一种仪式,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殷商时期出现了戴木质面具的傩舞。秦汉面具广泛用于傩祭、百戏、丧葬与狩猎活动。“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的总称,秦汉时又称“角抵戏”,由两三名头戴牛角的表演者演出。两晋南北朝时期,面具角色与造型更加多样化,世俗人物形象开始出现在面具造型中。这时期的面具,除用于傩祭与百戏外,还用于战争中。隋唐时期乐舞、戏剧盛行,对乐舞面具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著名的乐舞《兰陵王》描述北齐兰陵武王高长恭骁勇善战,但因面相太柔美不足威慑敌人,因此每次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人们敬慕其武勇,就摹仿他的动作,戴上面具,配以歌舞创作出一种“兰陵王”的乐舞。兰陵王面具对后世戏曲人物脸部造型影响很大,日本至今保留有陵王面具。宋代傩面具文化极其繁荣,广泛用于乐舞、戏剧之外,如作为吞口悬于宅门以镇宅,也作为玩具和摆设在集市出售。面具角色形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世俗化转变,同时摆脱了以往单纯的狰狞面孔,出现了具有纯粹欣赏价值的造型。宋代社火面具由于民间社火活动的盛行而丰富多彩。社火舞队的表演内容主要是戴假面具,乔装打扮成“狮豹”、“神鬼”、“番人”等滑稽的形象供人娱乐。明清时期,面具广泛用于傩戏、藏戏和其他戏剧,以及各种宫廷、寺院及民间舞蹈中。由于明代屯兵西南,军傩与当地巫术活动相融合,对边陲各民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藏面具随着藏传佛教而向北发展,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各喇嘛庙中盛行。这些地区的傩戏、藏戏及其面具流传至今,完整地保留了傩文化的形态,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中国民间面具的地域分布,呈两条弧线带状态:一条以四川为起点,向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福建等省(区)延伸,主要盛行傩面具;一条以西藏为源头,向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辐射,主要盛行藏面具。此外,其他地区还盛行一些乐舞面具和祭祀面具,但影响远不如傩面具与藏面具。中国民间面具按用途可分为祭祀面具、乐舞面具、镇宅面具三大类。1.祭祀面具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民间面具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