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为促进我县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的工作安排,4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组织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县文体广电局、财政局、舒同博物馆等单位,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和实地查看等方式,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文化产业和重点工程建设基本情况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的要求,我县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和建设,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初步形成了包括休闲娱乐、演艺演出、广电传媒、印刷复印、艺术培训、动漫游戏等行业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增长中正在崛起的一支新生力量。2、文化事业持续发展。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通过上级资助、县乡财政配套、群众集资等方式,完成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以及10多个新农村建设点标准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先后组织承办了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建党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和以“百日大行动、创业争先锋”为主题的宣传演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省市获奖。3、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我县实施了文化体制改革,将第1页共4页传媒产业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组建了东乡广播电视台、江西广电网络有限公司东乡分公司、东乡电影放映公司,原新华书店并入了江西新华发行有限公司。这些传媒机构都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业。县采茶剧团已制定转企改制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进一步推进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4、文物保护多措并举。一是建立了“三级”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体系。对现有文物和非遗归类造册,建立文物和非遗信息库。我县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省文保单位3处,省级“非遗”项目2个。二是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相继制定出台了《xx县“十二五”文物保护规划》、《东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等文件。积极争资金跑项目,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对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对王氏宗祠、小璜罗汉灯、虎圩车马灯等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将原属个人的吴伯宗状元府收为红光垦殖场所有。制定了吴伯宗状元府、世宦祠、永镇塔维修改造方案。三是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严厉打击非法倒卖文物的违法行为。5、文化重点工程亮点纷呈。新的县领导班子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城市文化产业精美工程。主要有占地2万亩,总投资4亿元,政府投资2.5亿元的集佛教文化、东乡历史名人文化等为一体的佛岭国际公园;投资9000万元,可容纳观众5000人,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的体育馆及周边配套工程建设项目;投入1500万元的舒同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王震公园改造项目;投资8000万元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城市文化艺术中心。这些文化重点工程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我县城市品位,为建设品质东乡奠定坚实基础。二、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意识弱、机制不健全,发展目标不明晰。我县虽然制定了《xx县“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是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尚未制定,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明显不足。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分散,部门利益、区域利益交织第2页共4页冲突,缺乏统一规划和强有力的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2、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