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女排银幕上的体育记忆

中国女排银幕上的体育记忆_第1页
1/3
中国女排银幕上的体育记忆_第2页
2/3
中国女排银幕上的体育记忆_第3页
3/3
中国女排银幕上的体育记忆“中国女排”——在中文语境中,这四个字有着特别的意涵,它不只指代一个体育项目或者一支运动队伍,它已经被提炼成一种精神,给予了另外的意义,渲染出特定的色彩。它代表着拼搏、奋进、奇迹,以及中国人才能确切理解的“集体主义”与“万众一心”。“中国女排”从 1980 年代开启辉煌,日后历经波峰浪谷,如今又一次被世人仰望,这一切已经浓缩为一套独特的激励与鼓舞的语境,用来映射中国更宽阔的时代经验。历经几代人关注与传颂,“中国女排”已经不再单独指涉体育,而变成了一种象征。这一次,香港导演陈可辛决定重现“中国女排”历经的一切。他是那种善于用小人物切入大时代的导演,他想做的当然不只是探讨体育和竞技,更多的,他是想弄清为什么这样一项运动和这样一支队伍在中国会激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陈可辛坐在曼谷一家体育场的观众席上,看着中国女排队员陆续入场,每人都是大长腿,穿着运动服,光彩照人。其中有一个 18 岁的女孩,这一年刚加入国家队,便被选在这场竞赛中担任主攻手,她频频强攻,让中国队迅速拿下韩国队。陈可辛记住了那个女孩的名字,叫郎平。这是 1978 年亚运会上的一幕。彼时,陈可辛只有 16 岁,对电影已经很有兴趣,曾在父亲的电影中客串过小角色,但那时的他不知道,自己会在 13 年后成为导演,27 年后成为最早一批从香港来内地的电影人,更不会估计到自己会在 41 年后拍下一部以场上那个 18 岁女孩和那支运动队为主角的电影《中国女排》。今年,陈可辛 57 岁了,留着标志性花白长发,额头的皱纹清楚可见。晚上九点,他刚开完一场会议,看得出有些疲倦。公司的几名后期人员还没下班,坐在椅子上剪片子。电脑屏幕上,有时闪过教练郎平在答记者问的画面,有时,画面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青年郎平,跳起来,一记凶狠的扣球,得分,场上欢呼声此起彼伏。距离陈可辛上一部导演作品《亲爱的》,已经过去了五年。这五年,他除了在几部电影中担任监制外,忙活的两部自己导演的电影,都是体育片,一部是即将上映的《中国女排》,另一部是《李娜》。人们都好奇,陈可辛怎么突然对体育电影这么感兴趣?“我拍《李娜》,是对这个人物感興趣,她在中国是那么特别的一个人。我拍《中国女排》,也是从袁伟民、郎平、陈忠和这几个人切入,也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排球这项运动,在中国会引起老百姓那么大的关注。”陈可辛说。漂泊者拍摄漂泊者2024 年,陈可辛正准备《李娜》的剧本,为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女排银幕上的体育记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