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设计的教学比较中进行反思_ --------------------------------------- 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进行比较是老师课堂中常常运用一种比较方法 ,通过这种比较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前一节课的不足,然后针对这种不足在后一节课中进行调整。应该说,这种比较方法相对来说容易进行操作,像平常学校中的一些讨论课活动老师们常常运用这一方法,先请某一位老师上一节课,然后大家分析这一节课的得失,经过修改后,再一次进行尝试。这样多次、反复地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一节比较成熟的课。当然,这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比较中需要有思考,哪怕是专家帮助你进行比较,也要搞清楚教学过程调整的原因,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其它的教学内容上。 在前几年的讨论过程中,有一位老师对自己前后所上的 “有余数除法”这一内容开展了比较的讨论,并获得了较好的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已经掌握表内乘法以及简单的乘、除法竖式计算基础上学习的内容,通过认识余数的概念、余数的特征以及初步接触简单的除法竖式试商的方法为学生三、四年级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二、三位数除多位除法奠定基础。上海市原二年级数学教材对其内容编排的程序如下: 1.9 支铅笔,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人可分到 4 支,还剩下 1 支。9÷2 = 4 (支)…… 1(支)余数2.11 个 ,每 个份,可以分 ?还剩下 个?11÷ = (份) …… (个)3.想一想。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教材安排三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例 1 的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通过例 2 的开放式的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余数的概念;通过“想一想”练习中的余数与除数的比较,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特征。从数学教材呈现的内容上分析,本节内容是属于理解性的知识,主要是:①理解余数的概念。②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特征。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每个老师对教材认识程度、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因此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的实施也将不同。 ㈠第一次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位老师在第一次上这一内容时,她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①学生动手操作,把 6 只苹果放在 3 只盘子中,进一步说明整除算式的意义;②学生动手操作,把 7 只苹果,放在 3只盘子中,不能完全分完,得出余数的概念;③通过直观操作图的讲解,列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④通过两个竖式算式的讨论,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