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羊肝石村委会人蓄饮水情况现状及解决对策的调研报告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谐稳定的保障之基。今年二〇一一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水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农村的饮水基一饮水安全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作为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后,获得水源并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的体现,关系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解决人蓄饮水水源及饮水安全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羊肝石全体村民的迫切要求,因此急需解决羊肝石饮水水源及饮水安全问题是刻不容缓。为此为了解羊肝石村饮水及饮水安全状况,20XX年3月中旬笔者多天进行了整个村委会所属自然村的饮水问题进行调研,并深入面对面与村民对饮水现状调查和实地踏勘调研,现总结如下。一、现状及问题羊肝石位于XX省楚雄州XX县区的新桥镇东南方向与XX县区的琅井交界处的山区村庄,距离XX县区城25千米,离新桥镇镇20千米。处在山势较高,植被覆盖较少的山丘地带,土质较干,整个村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羊肝石村的5个自然村均处在海拔1810千米的山坡上;到20XX年年末有农户256户,人口951人,有耕地面积1406亩(其中水田200亩、山地1206亩),饲养大牲畜存栏数608头,到20XX年年末人均纯收入1856元。在羊肝石整个村所属的5个自然村资源性缺水非常严重,山区群众用水较为困难,人畜饮水困难已阻碍着这些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在现有各级国有投资容量为20立方米小水窖144个;群众各户自己投资容量为50立方米的小水窖55个,加之从老虎箐箐里留出通过简易的4分管直接流到村中的不符第1页共16页合饮用水标准的小部分水,但从根本上并没有解决饮水问题,这些水的使用根本不能满足饮水的需求量,更不可能符合饮用水质要求,距国家规定的《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相差甚远。基本的生活用水都没满足,几乎也不可能谈得上能有多少水能提灌到200亩农田中。在调研中我了解到,同时在调研中还了解到,羊肝石的山区群众长期饮水困难的地方,经常要到2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担水,劳动强度大,占用时间多,浇园需用牲畜从2公里外的山箐汪塘去驮水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无论是迤落井虽很小的自然水源还是老虎箐边的水源都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在老虎箐水源的上游地上可以看到农药瓶、牛粪等污染物,每年雨季山洪发水这仅有的一点点水源也无法饮用,这给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饮水困难不仅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还影响了社会稳定。由于水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老百姓为争水源而扯皮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为争水而引起的大小纠纷的社会稳定隐患因素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20XX年百年一遇的干旱,很多心酸的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如大荒地这个26户的自然村是一个资源性缺水非常严重的地方,几乎连水源点都没有,一些年老的老人都为饮水问题走出2公里外的其他村庄去背、去驮,若去山箐背货驮回来全是上坡,每次约需1个半小时,若去邻村的迤落井背或驮尤来回需要四十分钟,加之天气太热,费尽不少力气才能背一桶水到家。二、原因分析导致羊肝石村人畜饮水困难及饮水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自然条件差。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严重,外加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虽然水资源有点,但水资源利用率低,既有资源型缺水、干旱型缺水、也有污染型缺水。2、水利建设资金不足。我县是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收入偏低,不能匹配水利建设中的相应资金,完全靠上级第2页共16页拨付,资金缺口大,导致项目争取吃力。加之群众居住在山坡或山顶水源又少,交通十分又不便,致使人畜饮水工程投资高、难度大。3、饮用水源保护不够。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全村基本上未划定饮用水源保护范围,未设立警示性界碑或界桩。下雨天山洪发水与水源混合根本无法使用水源。连蓄水池也没有修建,更无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