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机农业与绥阳农业新发展的调研报告根据县委意见和20XX年工作计划,部分常委会成员组成调研组,由主席刘之礼带队,从7月中旬至8月底,对有机农业与绥阳农业新发展开展了调研。调研组邀请蒲场镇、小关乡的分管领导参加了在XX省xx县的考察;深入到郑场、蒲场、青杠塘、黄杨和小关等5个乡镇和“贵辣”公司座谈、走访、参观、考察;召开了有县农办、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县林业局、县环保局、县质监局、县药监局和洋川镇、风华镇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参观考察了xx县永乐镇有机辣椒转换期示范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XX省xx县发展有机农业的情况xx县是全国闻名的“花炮之乡”、“百合之乡”,有17个乡镇,国土面积1718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xx县从1999年开始在茭湖乡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对发展有机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提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思路,把有机农业作为由“花炮大县”向“食品大县”转型的重要支柱来培育,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来抓,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辟了一条新路。通过10年的努力,打造成了“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其主要作法是:实现“三个转变”,解决“四大困难”。(一)实现由分散小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转变。在发展初期,有机农业主要局限在茭湖乡,而且采取的是千家万户的分散小规模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一方面管理难控制,质量难保障;另一方面规模上不去,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因而该县党委、政府推出了两项重大举措。首先,组织专家编写了《xx县有机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推动有机农业由山区向坝区拓展,生产基地扩大到9个乡镇。目前,已通过有机论证的耕地达25.4万亩,其中茭湖乡1.2万亩于2003年全部完成了有机转换认证,并通过“国家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专家论证。其次,加快了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采取反租倒包、转让、委托代耕等形式,促使土地向种地能手、农业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实现了产品布第1页共7页局的区域化、组织生产的规模化、技术指导的专业化。项目区60%左右的土地实行了规模经营,一些机关干部和外地农民也纷纷到项目区租种土地。整个项目区的管理水平、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已有水稻、木姜、小葱、草莓、毛豆等35个系列100多个品种通过了美国的ocia、欧盟的ecocert、德国的bcs、日本的jas等有机食品认证,大量出口到欧、美、日等地,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葱、有机姜生产和出口加工基地,有机农业已成为项目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二)实现由单一发展模式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开始仅有1家有机产品加工企业,且规模较小,有机农业以单一的基地生产为主,产业化程度低。随着基地规模的逐步扩大,产销脱节、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严重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做大做强,甚至可能中途夭折。为此,该县党委、政府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有机农业,把产业链向着加工拉长,向着农民拉近作为突破口,把政策扶持的着力点更多地从基地生产向精深加工延伸,力求使万载不仅成为全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更要成为重要加工基地。一方面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促使有机食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短短几年间,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就发展到9家,年销售收入2亿多元。总投资1.6亿元的金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冻干有机食品加工生产线,可消化5至10万亩耕地的产出,产品全部出口欧盟。(三)实现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引导型转变。有机农业是新事物,其发展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起步阶段必然伴随各种阻力和风险。尤其是受农民思想认识、生产技术、市场发育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离开了政府的推动,有机农业就很难健康发展起来。因此,政府无论是在管理监控、政策支持,还是在生产组织、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发挥了主导作用。随着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市场的变化,原有的组织管理很难适应发展需要,政府必须转变服务职能,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为此,该县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了机制创新。一方面,政府由主导变引导,主要强化信息化、科技化、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