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建筑业发展层次的思考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关于提升**建筑业发展层次的思考199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2007年,**被省政府授予“建筑强县(市)”称号。历史悠久的**建筑业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发展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强市的优势产业。在20XX年初召开的全市建筑业工作会议上,市委张兆江书记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打造建筑强市品牌,争进全省五强行列”的目标追求。**建筑业如何再创辉煌。我们认为:加快转型升级是关键,坚持科学发展是核心。发展现状和成功经验“十一五”以来,**建筑业紧紧围绕五年规划和各年度目标任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拼搏,行业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了较好成绩。从业人员每年保持在10万人左右,累计完成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00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39%;实现建筑业企业增加值22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2%;实现利税40多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50%以上;在外从业的建筑职工每年收入合计20多亿元,人均收入远远超出全市平均水平。回顾五年来的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借鉴和发扬。(一)坚持不懈地开拓市场为总量持续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场是建筑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建筑企业认真开展市场调研,不断加大外地市场开拓力度,市场布局日趋合理,份额持续扩大。近几年来,重庆、深圳、北京、上海等主力市场得到巩固,西安、成都、新疆、内蒙等新兴市场得到拓展。全行业每年在建工程2600万平方米以上,承建规模工程400项以上,20XX年则达到502项,建筑面积1901万平方米,占在建项目的82%,其中29层以上的第1页共12页47幢,最高建筑达68层。在全力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海外建筑市场开拓也取得新进展。中兴公司和一建公司充分利用对外经营签约权,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路桥公司、兴建公司、环宇公司等企业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新加坡、阿联酋、安哥拉建筑市场已站稳脚跟,五年出国施工人数累计4000多人次,完成营业额近3亿美元。(二)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为企业健康成长注入了不竭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市建筑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也主要得益于改革。在管理体制改革上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两次机构改革,第一次是政企分开,第二次是职能重组。通过两次改革,建筑业行业管理关系得到进一步理顺,管理手段和力度得到了强化。全市建筑企业数量增加近50家,二级以上资质企业和经济总量均翻了一番有余。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市委、市政府倾注了相当的精力,出台专门政策、召开多种会议推进改制工作,至2008年中兴公司成功改制,全市建筑企业改制面达96%。尤其可喜的是原乡镇建筑企业通过改革改制焕发出新的生机,源丰、金禾、金龙、国裕、中昱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已成长为我市建筑业的中坚力量,其中源丰和金禾公司于20XX年顺利晋升一级总承包资质。在内部配套改革上,各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加快经营机制的转换,初步建立了比较灵活的用工制度、相对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三)坚持不懈地调整结构为产业实力增强再造了竞争优势长期以来,房屋建筑是我市建筑业的强项,从上世纪80年代初承建二十几层到目前的六十几层,都走在同行业的前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建筑业的外延有了新的扩张,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的强项恰恰变成“短腿”。为此,各企业顺应形势,迅速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资质结构趋向合理。至20XX年底,全市有资质企业156家,其中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5家,涉及房屋建筑、市政公用、水利水电三个类别;施工总承包二级第2页共12页资质企业23家;非房建企业超过70家,占全市建筑企业的“半壁江山”。二是经营结构趋向优化。全行业单一的经营结构得到有效改善,经营范围已由传统的装饰装潢、公路桥梁、水利水电、市政公用、设备安装扩展到空气净化、防腐保温、建筑智能化、道路照明、电子、环保工程等领域。金龙公司与中铁二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