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全镇农村开展“四在农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遵义“四在农家”活动引领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央的部署,从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建设新农村》专栏,介绍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气象、新探索和新做法。春节前夕,记者在贵州XX县区的XX县区转了十几个村寨,所到之处,几乎家家庭院门口都有个瓷砖镶嵌的小水池,主人从地里干活回来,在水池里洗净脚上和农具上的泥土才踏进院内。不少人家的窗台下,一排排拖鞋显示出主人和城里人一样的讲究。这讲究,是“四在农家”活动带来的。发源于XX县区、目前在XX县区的14个县市区全面展开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全市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2001年,XX县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顺应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需求,率先在全县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XX县区及时组织调研并在全市加以总结推广。市委、市政府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七个一”和“五通三改三建”,把创建活动落到实处。“七个一”即帮助农民找到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家家户户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有一套家具和家用电器,安装一部家用电话,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有一间卫生厨房和厕所,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五通三改三建”即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居住环境、改厕、改灶,建文化广播室、对外宣传栏、体育娱乐场所。围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XX县区各级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采取“党政引导,村组自治,群众为主,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赞助”的工作机制,让农民第1页共2页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每年全市1万多名干部带着点子、项目和资金,深入到创建点上,从一村一寨、一家一户抓起。单位捐助水泥等部分建材,干部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因地制宜改变农村屋内外环境。柴灶改成沼气灶,厕所改成水冲式,石块垒砌乒乓球台和花坛,平整后的打谷场竖起了篮球架。村寨、乡镇之间的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成了农民常盼常有的赏心乐事。4年多来,各级各部门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向创建点倾斜,共投入资金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400多万元,部门帮扶和社会捐助2500多万元,农民投资和投工投劳折合1.5亿元,全部用于“五通三改三建”基础设施建设。到去年底,全市已完成创建点1500多个,覆盖221个乡镇,有60多万农民受益,占全市农民人口总数的12%。XX县区已提出明确目标,20XX年以前,全市要有80%以上的自然村寨开展“四在农家”活动,让85%以上的农民享受到像城里人那样的文明生活。“四在农家”活动把“富”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增加收入快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所有创建点上的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更清、路子更宽、速度加快,2005年人均收入达23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多出100元。生活变富、环境变美、乡风变文明,“四在农家”活动激发了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创建点上不少村民说:过去我们穷得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现在我们正在用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在XX县区娄山关镇小坝连村,走进王登炳老汉的院子里,十几个造型别致的花池引人注目,在他新建的“绿趣亭”中,一枚“火箭”直指蓝天。问及为何要做这个造型,王老汉自豪地说:这是我的“神舟”飞船,它象征着我们农民对科技知识的追求,表达我们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福。“农民得实惠,干部得民心”,XX县区沙坪村村民陈进的这句话,道出了不少遵义农民对“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深切体会。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