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自由穿行 翻开语文课本,文言文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因其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还因其带来的新奇感与好奇心。但它的生涩难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屏障,只有走近它穿过它才能看到墙外的另一种色彩。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宝贵遗产,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让学生亲近文言文,进而实现在现代文与文言中自由穿行。 一、自主参加,还原生活──语文与生活自由穿行 小学阶段安排的四篇文言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故事性及趣味性;内容跟儿童的生活相关,读来浅显易懂。面对这些故事,学生在陌生之余也会感到新奇与好奇,在熟读成诵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参加活动。以这一点来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思考的主动性,就能消除文言文所带来的阅读的障碍与心理距离。 五年级下学期的《杨氏之子》讲一个九岁的孩子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对这样有趣的文章,老师可采纳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把它变成一个有趣的会客场景。 师:今日我孔君平来见好友却扑了个空,我把他儿子叫出来。这孩子端来水果招待我,水果中还有杨梅。“杨梅”──“杨氏”,有主意了! 师(用手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此是君家果。” 生 1(扮杨氏之子):(想了想)“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后评议:听到我们的对话,谁有发现? 生 2:我从“应声答曰”中了解到杨氏子是立马就找到了应对的方式,而没有多想。说明他非常聪慧,反应快。 师:从哪看出他聪慧? 生:你孔君能在姓上作文章,我杨氏子也在姓上作文章来。 师:那让我们拿起书来再一次走进《杨氏之子》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看看杨氏子是怎样“甚聪惠”。这一次老师当杨氏子,同意吗? (师生合作读) 生(扮孔君平):用手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此是君家果。” 师(扮杨氏之子):“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后评:这一次谁有什么发现? 生:这次杨氏之子的回答虽然工整,但太生硬,不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有礼貌,又包含了另一层意思:“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样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那我们何不把两者沟通起来,让语文生活化?师生合作读的过程,就是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变成生活场景的过程,通过抓关键词于不露痕迹中感悟了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好听的故事充满着趣味性,幽默性,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