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1.教育体制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指各级以及各类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内部的管理机构;而教育实施机构则主要包括各级别及各类别进行教育实施的学校。而教育规范则指建立起来并且整个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转的制度、措施及方案等。各类教育管理机构与各类别的规范结合因此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2.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指的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改革,也就是是即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机构职责权限制度的改革。如果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进一步延伸,其外延是指各级别各类别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各级别各类别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而该改革则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一)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完成了彻底改造旧高等教育体制的任务,实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主权及全国高等教育的统一领导。1958年,教育部着手进行高等学校管理权限下放工作,提出根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地方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管理。由于在“大跃进”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在宏观上缺乏统筹规划和控制指导,高等教育出现了盲目性的发展,呈现出了教育“大跃进”。1961年国家调整了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格局。然而1966年到1976年,国家再次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管理权下放给地方,致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出现无序发展的状态。为此,自1977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强调集权为主,逐步恢复了第1页共5页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始动期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纵观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可大致1划分为以下几个阶1.启动阶段(1985--1991年)。《决定》的出台是我国第一次突破了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仅仅局限在政府之间的管理权限划分的框架内,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置于改革的中心,高校办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突出了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由此启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2.总结、调整、局部推进阶段(1992--1997年)。1993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步骤,并就高等学校招生就业制度、财政拨款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会议上将其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3.加大力度、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的新阶段(1998年至今)。党的“十五大”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加大力度、加快进程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阶段。自1999年开始,高等学校连续三年扩招,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了基础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发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强音,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又站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的进展(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随着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推进、办学渠道的拓宽、新教育资源的增加,我国进行了多种模式、多种机制的高等教育办学第2页共5页试验。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突破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况,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公办、民办高等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二)高等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经费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1993年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进展非常顺利,特别是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与建立对家庭贫困大学生“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助学保障体系同步进行,使改革平稳推进。至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额约1800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拨款约占49%,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