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区与艾滋病――四川项目的初步总结 这是我们对四川省境内 3 个红灯区的考察报告。我们于 2001 年 7月 25 日出发,到 2001 年 9 月 3 日返回,总计在现场进行了 40 天的参与观察与访谈。参加者中除了潘绥铭之外,全部是女性;而且后 5 位是前两位的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项工作是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项基金的项目,名称是《四川省城郊/路边性产业中的风险行为的形成因素与最佳干预方式的研究》。在此要特别感谢国家项目办和四川省项目办的大力支持。由于当地政府对该地的性产业都非常敏感,而且我们在现场工作时已经向当地政府承诺,决不透露该地的名称;因此我们将不直接写出具体地名,而是使用代号。同时,出于对基本人权的尊重,所涉及的任何场所名称和个人姓名都是化名。本项目选择了 A 镇、B 镇、C 区这三个红灯区。它们都在成都以南的四川腹地,相距不超过 50 公里。它们都是镇一级的行政建制,都是城郊、路边类型,都拥有数十家性产业营业场所。在我们调查期间,它们都处于正常营业状态,没有遭到“扫黄”。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地方,是因为 2001 年 3 月-4 月,本课题组的3 位成员曾经专门到成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半径 120 公里的范围内,察看了性产业的概况。当时累计发现 7 个红灯区,都拥有 20家以上性产业营业场所。但是到我们开始执行项目的时候,其中的两个红灯区已经被扫除,短期内不会恢复,因此不得不舍弃。另外一个则是因为当地领导不同意进行调查而放弃。最后一个则是该地由于自然萧条而规模缩小,只剩下不到 10 家营业场所,因此我们也放弃了。我们首先全体到达第一个地点 A 镇,在那里连续工作 18 天。这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在 2001 年 3-4 月的“踩点”工作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A 镇的性产业相对地历史悠久,经营方式已经非常规范,组织管理也非常完善,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意识也相对更强。因此我们把它作为“较发达”的典型,试图首先从中获得可供后来参照的信息。第二,那里的老板和小姐的安全感相对更强,更加容易接受我们的访谈。因此我们把它作为培训调查队伍和获得经验的“练兵场”,然后再去突破难点。完成在 A 镇的工作后,我们原计划到一个县城的边缘地带,考察某个性产业场所多达 80 余家的著名红灯区,但是被当地最高领导坚决制止,我们只好兵分两路,分别到 B 镇和 C 镇进行访谈,累计分别连续工作 22 天。我们运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