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城镇化的研究及思考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步而向前推进的。*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工业落后,在推进城镇化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平原地区显然更加艰难。如何有效地推进*的城镇化,已多有高论,本文对*的区域城镇化作些粗浅的研究。一、*县城镇化的特征城镇化是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在封建社会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化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走上城镇化道路,并取得较大成效,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年底,全县城镇人口达到68870人。纵观*城镇化的发展,有以下三大特征。(一)城镇化起步较晚。中国城镇的发展是比较早的,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演进带来的变化,早在*年,清朝政府就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人口满5万者设镇,不满5万的为乡。”*年,民国政府也颁布了《县组织法》,规定“满100户以上的集市为镇。”*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先天不足,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人口分散,自然村达2360多个。到上世纪的30年代中期才设立了罗阳、百丈两个镇。但在“公社化”时期,又撤了罗阳、百丈两个镇建制,以至县政府所在地罗阳,长期处于自然村落状态,村庄割据,有城无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的城镇才逐步发展起来。*年5月才恢复罗阳镇建制,*年建立三魁、雅阳、百丈、泗溪四个镇,1987年建立仕阳镇,1992年建立司前、筱村、彭溪3个镇,*年增设了龟湖、西旸两个镇,全县建制镇总数达到11个。此后,我县农村人口才慢慢地向城镇转移,到*年,全县城镇户籍人口达到了720XX人,占总人口的20.13%。由于经济落后,虽然城镇的数量发展较快,城镇的质量却没有跟上城镇化的需要,城镇工商业的发育和供水、供电、排污、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当滞后。(二)城镇规模小。在镇区面积上,受山区地理条件的影第1页共11页响,除县城以外,其他10个镇的建成区面积平均不足2平方公里,不如发达地区的一个专业园区的面积。在人口规模方面,全县34.7万人口,设立了36个乡镇,平均不足1万人。到*年底,11个镇,平均人口规模只有1.7万人。县城所在地罗阳镇只有39664人,小的镇只有9200人,少于下洪、东溪、雪溪、凤洋等乡的总人口。从经济规模看,*的城镇都是由乡改建而来,经济基础差。11个镇*年工业企业总产值只有64926万元,只占全县总产值的37%。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只有罗阳镇,5000万元以下的就有泗溪、百丈、筱村、西旸、龟湖、司前、三魁7个镇,其中,三魁镇仅有25万元,大部分镇没有工业。(三)城镇非农及工商业人口少。山区经济发展落后,且在计划经济时代,“农转非”控制得很严,县域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乡改镇时,本来都达不到“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人”的标准。乡改镇后,又是改名不改“性”,保留着镇中村,农民没有随着“农转非”。由于人口规模小,城镇服务业发展空间也小,工商业人口增长缓慢。到*年底,全县非农业人口只有29622人。这些非农业人口大多在罗阳镇,有9个镇的非农业人口至今不到*人。*年9月底,工商部门登记的全县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为10309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为3544人,加上非农业人口29622人,三项合计全县非农和工商业人口为43475人,只占总人口的12%。98%是农业人口。这里研究的是县域城镇化,不计算外出务工人员的非农化和异地城市化。二、*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城镇化的特征来看,虽然建制镇有了一定的数量,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阻碍城镇化的问题。(一)城镇布局不合理。*虽然区域面积比较广阔,但人口密度不大,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200人,除了县城,其他镇的辐射人口只有3万左右。西旸、龟湖两镇还不到1万人。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集聚为主要标志的,没有较大的人口规模,就没有了集聚的条件,没有了集聚的条件,也就没有城镇化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的小城镇已设置过多。二是镇点布局不合理。城镇的发展需要有能满足其需要的空间,否则,其发展就第2页共11页缺乏资源支撑。近年来各地城市区划大调整就是证明。*建制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