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自我提升的思考自20XX年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XX县区项目”以来,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就成了该体系最前沿的载体,他们扎根基层,勤奋工作,为全县的农技推广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我县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在日趋弱化,人员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单一,职能错位,焦虑、失落的心理等问题突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自我提升已经成为我县农技推广建设体系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人基于作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者,在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的同时,认真剖析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要求,以期为我县农技推广的队伍建设和体系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一、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一)我县发展现代农业中生产模式的转变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一般要求。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旨在促进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布局和农产品的流通,从而实现产值最大化。因而,农业生产模式应由“产品数量化”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常规生产的普通产品向“特优、特早、特晚”“三特”农产品转变,这就要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由单一的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全程服务转变;由单纯的技术指导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转变;由单向个体农民服务向农户、村组干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组织等各类农业生产主体服务转变。因此,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切实理解现代农业农技推广的目的、意义和重要内容,必须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方法和服务理念,必须具备有诚信、热情、合作、奉献、担当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二)我县发展现代农业中生产主体的历史和现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特殊要求。我县发展现代农业,主体是农民,用另一句话来说,农民就是基层农技推广的基本对象,因此,其历史和现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第1页共5页求。一方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这是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瓶颈”之一。我县农村地处边远,自然条件艰苦,农业生产率低,相当一部分农民都为文盲或半文盲,对外交往存在习俗、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障碍,平时安于现状,保守和“等、靠、要”等思想严重,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粗放,广种簿收,重产淡销等,从本人的调研中,发现有少数农民将政府部门免费发放的水果化肥用于水稻或其它,有的甚至丢弃不用;有的还将政府免费提供的种子给吃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有文化的农民纷纷离乡进城打工,而在农村的农民年龄偏大、体能偏弱,文化偏低,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增多,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的能力较差。因此,我县农业生产主体的历史和现状要求我们基层的农技推广人员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结合我县实际,必须结合方方面面的情况给予充分考虑和认真甄别,必须注意沟通方式,必须讲究推广的形式、方式、时机和内容。二、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现状(一)人员不足,后继乏人。从我县目前的状况看,基层农技推广大队伍的整体素质处在青接不黄和传帮带不足的状况,功能明显弱化。(1)是农技推广人员在乡镇工作条件艰苦,社会低下,待遇偏低,队伍人心涣散,许多人稍有机会便跳槽、改行。(2)是农技推广队伍本身编制少,人员严重不足,在增加县内其他内设机构时,往往从农技部门压缩编制,连人带编被调走。(3)是农技推广机构行政归属在多次改革中屡屡变化,农技推广人员觉得前途无望,在每次改革中都有人被外调。(4)是因编制和经费等原因,多年来无力接收和引进大中专毕业生等高学历人才,例如,我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目前编制只有3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没有,形成了推广队伍人才的断层。(二)专业结构不合理。我县农技推广人员专业不合理主要涉及非专业人员多,复合专业人员少两个方面。(1)是机构改革时,基层农技部门被作为政策性安置就业人员的主要机构之一,被随意安排一些没有农技专长的复退军人、乡村干部等,第2页共5页导致农技推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