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近年来,天祝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强县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着力强组织、广覆盖,提素质、增活力,建队伍、促和谐,抓基层、打基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路子。经过综合分析认为,全县农牧区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特别是在维护天祝藏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多种因素影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加强农牧区党组织建设任重道远。一、主要做法全县19个乡镇,176个行政村,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现有乡镇党委19个,村党支部176个,乡镇事业单位党组织85个。农牧区党员7609名,其中农牧民党员5117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44.8%,占农牧区党员总数的67.2%。其主要成功做法:(一)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不断提升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采用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等办法,选拔重用了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敢抓敢干、品行端正、善于抓班子带队伍、与群众有感情、工作有办法的乡镇党委书记。19名乡镇党委书记中,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8.4%,少数民族干部12人,平均年龄44.05岁。把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中的表现和业绩作为推荐提名村党组织书记的重要依据,采取“两推一选”、组织选派等方式,按照“一好双强”标准,着力从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牧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牧民党员中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组织换届后,全县176名村党支部书记中,女书记3人,占1.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53名,占86.9%,致富能人和退伍军人占69.9%,平均年龄41.2岁。52.8%的村实行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结合“双联富民”第1页共8页行动,向全县176个行政村下派了217名机关党员干部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向维护稳定重点村、特色产业示范村、软弱涣散后进村下派了52名机关年轻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先后选聘110名大学生村官在农牧区广阔天地奉献青春和智慧,下派176名科级后备干部驻村开展工作,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走上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岗位,创新了工作思路,健全了工作机制,培养造就了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的农牧区“小康书记”、“创业书记”、“服务书记”、“带富书记”,雁阵效应不断显现,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二)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每年对村党组织综合评估、分类排队,确定一批软弱涣散和后进党组织,确定整顿目标、时限、责任人,年底考核验收,先后使34个后进村党组织实现了晋位升级;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制定了6大项26小项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创建省市级党建示范乡镇3个、省市级党建示范村20个。大力扶持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特色草畜业,建成了一批旅游服务型、工业主导型等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和特色种植型、特色养殖型、城郊商贸型、生态旅游型、易地搬迁型等小康示范村,全县753个的村民小组全部建立起了党小组,在“下山入川”工程的7个农林场移民点跟进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激活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推动发展、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神经末梢,做到了哪里有党员,那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那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三)着力加强农牧民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活力和服务热情。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农牧民党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三个高举”教育,组织开展“学习党章、执行党章”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五做五带头”、“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推行党委书记讲党课、党员活动日等制度,扎实开展党员“冬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