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法理学部分案例分析目录齐玉玲案——宪法的司法化...........................................................................................................1河南种子案——中央与地方、人大与法院.................................................................................13宪法上的平等................................................................................................................................20最牛钉子户事件——什么是公共利益、合理补偿.....................................................................25《秋菊打官司》的官司——科斯定理与权利保护.....................................................................36河南郑州中原区法院的判例法——判例法在中国.....................................................................52齐玉玲案——宪法的司法化宪法实施的新探究——齐玉苓案的几个宪法问题王磊假如说齐玉苓案是 2001 年的中国第一大案,其实也并不为过。虽然该案没有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没有多大的标的,但它却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它对中国宪法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挑战,为宪法司法化开辟了一条道路,是宪法实施的一种新探究。对于这个案件,褒贬不一。但总的说来,学界还是肯定的多。本文将该案涉及的有争议的宪法问题归纳为六个大的方面分别加以讨论。宪法是否调整私法关系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宪法是公法,公法不可以调整私法关系。齐玉苓与陈晓琪之间的纠纷是私人之间的纠纷,因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山东省高院的判决是用公法来调整私法关系,违反了公法私法划分的理论。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那种认为宪法仅仅是公法的时代早已结束”。无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公法、私法的划分都是事实。宪法属于公法范畴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第一,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也是进展变化的,它们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 19 世纪,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个人,即使国家要参加经济活动,也不是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表,而只是像个人一样,是民事平等关系的一方。 20 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活动日益扩张,在法律领域中出现了“法律社会化”的现象,结果促使公法和私法之间相互渗透,两者的界限有时模糊不清。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除了个人,还有国家机关,以及无数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势力的,介乎国家和...